如果不是上海进博会传来消息,国内很多人或许还蒙在鼓里!中国AI发展都走到这一步了。 全球医疗设备三巨头之一的 GE 医疗,居然主动找上阿里巴巴,和达摩院签了正式合作协议,核心诉求特别直白, 就是要借咱们的医疗 AI 技术,给自家的高端医疗设备做智能化升级。 咱就说这事儿多颠覆,GE 医疗在医疗影像领域的地位,简直是行业里的 “老大哥”。 一台高端 CT 机就能卖出几千万的高价,医院想引进还得排队等货。以前它的设备自带的 AI 算法,都是全球同行模仿的标杆,没想到现在反过来,要向中国公司 “取经”。 这反差放在十年前,说出去估计没人敢信,毕竟以前都是咱们花钱买国外的技术授权,现在居然轮到国际巨头主动上门求合作。 这次合作可不是走个过场,双方已经明确了具体方向。 要联合开发针对肺部、脑部等关键部位的影像诊断 AI 工具,还要把这些技术直接嵌入 GE 的 CT、MRI 等核心设备里,未来卖到全球各地的 GE 医疗设备,核心 AI “大脑” 可能都是 “中国造”。 更有意思的是,合作还涉及治疗规划和术后随访的 AI 解决方案,相当于从诊断到治疗再到康复,全流程用中国 AI 技术赋能。 GE 医疗放着自家的技术不用,反而找达摩院合作,核心原因就是中国医疗 AI 的 “实战能力” 已经领跑全球。 医疗 AI 这东西呢,光有复杂算法是没用的,得有海量真实的医疗数据来训练,还得有足够多的应用场景来不断的打磨。 中国有全球最多的医院、最庞大的患者群体,每天产生的医疗影像数据多到难以想象,这些真实场景里的复杂病例,就是训练 AI 最好的 “养料”。 达摩院的医疗 AI 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已经落地到国内上千家医院,从三甲医院到基层诊所都在⽤。处理过各种疑难杂症的影像数据,算法准确率比国外同类技术还高,而且能适配不同医院的设备型号和诊疗流程,这是国外 AI 公司比不了的优势。 国外很多医疗 AI 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就算落地,也因为缺乏足够多的多样化病例,适配性远不如咱们。 这次进博会不止 GE 医疗一家 “求合作”,西门子医疗、飞利浦这些国际医疗巨头,也都和国内 AI 企业签了合作协议。 进博会期间,医疗 AI 相关的签约金额比去年涨了快 50%,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意识到,不跟中国 AI 绑定,以后自家的设备就没竞争力了。 毕竟现在医院采购设备,AI 功能好不好用,已经成了核心考量因素,谁的 AI 更懂临床需求,谁就能抢占市场。 这事儿背后,其实也是全球科技产业链的悄悄重构表象。 以前中国是 “世界工厂”,做的是低端制造,现在在高端 AI 领域,咱们的优势变成了 “场景 + 技术 + 效率”。GE 医疗有全球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达摩院有顶尖的 AI 技术和落地经验,两者结合相当于中国 AI 借船出海,不用再从零开始开拓国际市场,这种双赢的玩法,比单纯的技术输出管用多了。 咱身边早就有医疗 AI 的影子了,去医院拍 CT,医生可能会参考 AI 的诊断报告,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大大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概率。 基层医院有了 AI 辅助,就算没有资深专家,也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诊断,普通老百姓看病就不用再跑大医院排队。 中国 AI 能走到今天,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突击,是长期持续的投入和实战打磨。 从以前跟着国外技术跑,到现在被国际巨头求着合作,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坚持,也是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的体现。 医疗 AI 的突破,不只是技术上的胜利,更能让高端医疗资源变得更普惠,不管是国内患者还是全球其他国家的人,都能受益于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全球科技竞争的逻辑已经变了,不再是单个国家的闭门造车,而是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 中国 AI 用实力赢得了国际巨头的认可,也证明了只要坚持技术创新、扎根真实场景,就能在高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未来,咱们还会在更多硬核科技领域看到这样的反转,中国技术不仅能服务国内,还能走向世界,给全球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信息来源: 光明网2025-11-06GE医疗与阿里达摩院签约 共同探索推动“一扫多查”医疗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