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俄军士兵在打扫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里,黄头发、白皮肤的本地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非裔美国人、拉丁美洲面孔,粗略统计下来,外国雇佣兵占比至少有 60%。这个数字一出来,所有人都意识到,乌克兰可能真的 “没人可死了”,不得不靠大量外籍人员填补前线兵力缺口。 先看战场打扫时的细节有多扎眼。俄军士兵在整理阵亡乌军遗体时,从不少尸体身上搜出了非乌克兰籍的身份证件,有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驾照,上面印着非裔士兵的照片; 还有萨尔瓦多的护照,扉页上贴着拉美士兵的签证,甚至有几本是欧盟国家的临时居留卡,发证日期大多在 2024 年上半年。更明显的是装备差异,这些外籍士兵大多穿着西方制式的战术背心,上面印着 “PMCs”(私人军事公司)的标志,跟乌军本土士兵的老旧装备形成鲜明对比。 俄军还在战场附近发现了雇佣兵的临时补给点,里面堆着美国产的 MRE 野战口粮、巴西生产的急救包,甚至有墨西哥风味的辣椒酱,这些都不是乌军标准补给品,显然是外籍士兵自己携带的。 有俄军士兵透露,之前在交火时就觉得不对劲,对方的口音很杂,除了英语,还能听到西班牙语、法语,当时以为是西方顾问,现在看来,那些其实是冲在前线的雇佣兵。 乌克兰之所以要靠外国雇佣兵撑场面,核心原因就是本土兵源快耗尽了。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乌克兰 18-40 岁的男性大多上过前线,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乌克兰境内符合参军年龄的男性,有 30% 要么阵亡,要么重伤失去战斗力,还有 25% 逃到了国外,剩下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从事关键行业的技术人员,根本抽不出人补充前线。 2024 年下半年,乌克兰甚至把征兵年龄放宽到了 16-60 岁,可还是招不到足够的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外国雇佣兵身上。 这些外籍雇佣兵的来源也很复杂。大部分是非裔美国人,他们中不少是退伍军人,在美国找不到稳定工作,听说乌克兰给雇佣兵开的月薪高达 5000 美元,比在美国当保安多三倍,就报名来了前线; 还有一部分是拉丁美洲国家的失业者,比如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的年轻人,受私人军事公司蛊惑,以为来乌克兰只是 “站岗巡逻”,没想到直接被派到了顿涅茨克这种激烈交火区;少数是欧盟国家的 “战争爱好者”,抱着 “体验战场” 的心态来的,可真到了枪林弹雨的环境,大多成了炮灰。 西方私人军事公司在其中扮演了 “中介” 角色。美国的 “ Academi”(原黑水公司)、英国的 “G4S” 都在暗中帮乌克兰招募雇佣兵,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高薪招安保人员” 的广告,故意模糊 “参战” 的风险,等外籍人员到了乌克兰,再以 “培训” 为名直接送往前线。 更残酷的是,这些外籍雇佣兵在前线就是 “炮灰”。乌克兰军方对他们根本不重视,把最难守、最危险的阵地全交给雇佣兵,弹药补给也优先给本土士兵。 这种 “雇佣兵撑场” 的局面,也让乌克兰陷入了新的麻烦。一方面,外籍雇佣兵纪律松散,经常在后方抢劫当地居民,引发乌克兰民众不满;另一方面,西方政府对雇佣兵问题越来越警惕,美国国会已经开始调查 “ Academi” 公司向乌克兰输送雇佣兵的行为,担心这些人回国后带来 “暴力隐患”。 更重要的是,靠雇佣兵打仗根本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大多为了钱而来,一旦战局不利或薪资不到位,随时可能逃跑,根本没有本土士兵的战斗意志。 从顿涅茨克战场的雇佣兵尸体,到乌克兰不断放宽的征兵年龄,不难看出这场冲突对乌克兰人力的消耗有多严重。60% 的外籍阵亡比例,不是 “国际支持” 的证明,而是 “本土兵源枯竭” 的无奈。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