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易中天递交完辞职信,头也不回地走了:“在这里待11年,连个

悠然话史 2025-11-07 14:11:21

41岁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易中天递交完辞职信,头也不回地走了:“在这里待11年,连个教授都评不上,我还有什么好留恋的?”10年后这个“失败者”站在央视舞台上,一句“曹操要是活到现在,绝对是天天上热搜的霸道总裁”,让全国2亿观众记住了他。   易中天坐在镜头前,指尖划过弹幕里 “求讲司马懿” 的留言,笑着敲了敲桌:“今天先解密曹操的朋友圈。”   屏幕上实时人数跳至 300 万,有人刷 “听您课爱上历史”,他忽然想起 1977 年高考前夜,自己还在煤油灯下背《论语》。   从乡村知青到全民历史讲师,这条人生路,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转折。   1977 年冬,湖北黄冈的乡村小屋,24 岁的易中天攥着恢复高考的通知,手都在抖。   此前他当了 8 年知青,白天种地,晚上就着煤油灯读借来的《三国演义》,书页被翻得卷了边。   考前三个月,他每天只睡 4 小时,把中学课本抄了三遍,连吃饭都在背古诗。   母亲心疼地说 “别熬坏了”,他却摇头:“这是我唯一能走出乡村的机会。”   那年高考,他以全县文科第二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全村人都来道贺。   大学课堂上,易中天总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批注。   有次老师讲《红楼梦》,他突然举手:“能不能从家族管理的角度分析贾府衰落?” 老师愣住后点头,课后夸他 “有学术敏感度”,这话让他更敢打破常规思考。   硕士阶段,他主攻古代文学,却常去听历史系的课,笔记攒了十几本,还偷偷写了篇《论李白的政治理想》。   1981 年硕士毕业,系里挽留他留校任教,他激动得一夜没睡 —— 终于能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学生听了。   1982 年武汉大学的教室,28 岁的易中天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得攥湿了教案。   他没按课本念,反而问学生:“如果屈原活在现在,会怎么写辞职信?”台下哄堂大笑,有学生课后说 “第一次觉得文学不枯燥”,这话成了他教学的初心。   可职称评审却成了难题 —— 他没本科学历,尽管年年获评 “最受欢迎老师”,教授职称还是一次次落空。   1988 年,一家三口挤在 12 平米的旧房,冬天煤炉取暖,夏天靠蒲扇降温,妻子劝他 “别太较真”,他却坚持 “课不能讲差”。   1992 年春,厦门大学的邀请信寄到武汉,易中天盯着 “教授职称、两室一厅” 的字样,彻夜未眠。   他舍不得武大的学生,却也明白,再耗下去只会埋没自己。   初到厦门,第一堂课只有 7 个学生,他却拿出十二分精力,把 “赤壁之战” 讲成 “古代商业谈判”。   有学生把他的课录下来传去校园网,没想到火了,后来教室挤不下,连走廊都摆满小马扎。   在厦门的 13 年,他出版了 5 本学术著作,还首次尝试把历史与现代社会结合,为后来《百家讲坛》埋下伏笔。   2005 年,《百家讲坛》节目组找到易中天,劝他 “把历史讲给更多人听”,他却犹豫了。   传统学者说 “通俗化会丢学术脸”,朋友也劝他 “别冒风险”,他翻着厦门时期的讲义,突然拍板:“要让普通人也能听懂历史。”   第一期讲 “曹操的真面目”,他说 “曹操不是奸臣,是乱世英雄”,播出后争议四起,有人骂 “颠覆历史”,有人赞 “终于懂三国了”。   最火时,全国 2 亿观众追更,他的书销量突破千万,却依旧每天写讲义到深夜,说 “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   如今,71 岁的易中天很少上电视,却在网上开起 “历史小课”,每期都有几百万观众。   他会认真回复弹幕里的问题,还会给学生推荐书单,有人问他 “成功的秘诀”,他总提 1977 年的煤油灯:“坚持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他把部分稿费捐给乡村学校,设立 “历史普及奖学金”,帮贫困学生圆读书梦。   从乡村知青到全民讲师,易中天用一生证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经历,都是未来的铺垫 —— 只要心怀热爱,终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信息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8-11-15专访易中天:学者就该甘于清贫? “这是没道理的,”

0 阅读:14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