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

混沌于浮云 2025-11-07 17:29:01

1369年,71岁的朱升,向朱元璋辞行:“陛下,老臣要回家祭祖。”朱元璋欣然同意,并赏了他一块免死金牌,然而,朱升一出城门,立即调转方向,逃离了京城。 朱升入朝后,首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这三点针对朱元璋当时处境:墙指固守根据地,粮指屯积军需,王指暂缓自立称号。朱元璋采纳后,先修应天城防,招徕流民开荒,囤粮数十万石。同时,他按兵不动,待陈友谅、张士诚内耗,自1364年败陈友谅后,方称吴王,至1368年登基。这策略让朱元璋避开元军主力,逐步蚕食对手地盘。 其他起义军领袖多急于称帝,如韩林儿、徐寿辉,早早树旗结果速亡。朱升的三策虽简短,却抓住了乱世求存的要领:稳固根基,方有扩张空间。朱元璋以此为基础,统一南方,奠定明朝基业。朱升本人则低调行事,不炫功劳,仅专注翰林事务,编纂《洪武宝训》,规范朝仪。 朝中李善长、刘基等重臣忙于权位布局,朱升避开派系,专心本职。他参与起草诏令,校订律条,从不干预军政大计。这份克制,让他在开国功臣中显得另类。洪武二年,朱升年近七十,身体渐衰,朝堂上朱元璋已开始整顿旧部,清除隐患迹象初现。朱升察觉时局,决定求退。 洪武二年春,朱升上书请辞,理由是年高思归祭祖。朱元璋虽惜才,却准其所请,赐免死金牌一块,以保其一家平安。金牌刻龙纹,持之可免一死,朱元璋还赏银五百两、绢百匹,作为路资。朱升谢恩后,收拾行囊,携仆役出京,表面上向安徽休宁故乡而去。 出城后,朱升即改道东行,遣散大部分随从,只带两名亲信,绕小路避开官道,直奔海盐西溪一带。这选择有深意:休宁近徽州,易被追踪,西溪偏僻沿海,远离政治中心,便于隐匿。朱升此举并非畏死,而是基于对朱元璋性格的判断:皇帝疑心重,功臣多遭猜忌,早退方能自保。 当时朝中风向已变,朱元璋建国两年,即着手削藩,清除异己。胡惟庸案虽未发,但类似清洗已见端倪。李善长等老臣渐失信任,朱升不愿卷入,选择功成身退。这一步,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不争权位,不树敌对,退得干净利落。 朱升抵达西溪后,购茅屋安顿,自号枫林先生,每日阅读古籍,偶与当地士子论学。他不露旧迹,生活简朴,靠赏赐银两度日。洪武三年,朱升病倒,次年正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朱元璋闻讯追赠礼部侍郎,赐祭田十顷,许子孙荫庇。朱升尸骨葬于西溪,墓碑简朴,仅记先生之名。 其子朱同留京任职,后卷入胡惟庸案,虽持金牌求免,仍遭赐死,家族受累。蓝玉案中,更多功臣灭族,朱升的隐退,正好避开这些风暴。相比刘基死于疑狱、李善长赐死,朱升的结局算得上圆满。

0 阅读:1689

评论列表

莫忘

莫忘

3
2025-11-08 00:49

洪武三年就死了,还需要避开什么风暴[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