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战争打响三年多,大家的目光总盯在前线硝烟上,可谁留意到后方那些女人的日子? 如今在基辅街头走一圈,想找个青壮年男性比找瓶没涨价的矿泉水还难。超市里拎着购物袋排队的是女人,公园里推着婴儿车哄孩子的是女人,就连以前男人扎堆的修车铺,现在扳手也攥在女人手里。 联合国难民署2025年3月的报告说得直白,冲突爆发以来逃出去的600多万人里,86%都是妇女和孩子,留在国内的男人要么上了前线,要么永远留在了战场上。适婚年龄的男女比例已经崩到1:3.7,在哈尔科夫那些曾经的战区,这个数字甚至飙到1:9,简直是断崖式失衡。 男人少了,整个社会的担子全砸在了女人肩上。以前家里换个灯泡都要等男人回来,现在她们得自己爬梯子修电路,还得学着开拖拉机种地、给卡车换轮胎。劳动力缺口摆那,40%的岗位没人填,女人只能往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领域钻。 2024年新注册的企业里,61%是女人挑头办的,连无人机制造这种高科技行当,女性创业者都占了38%。不是她们突然想当女强人,实在是身后没人能靠,不扛起来全家就得饿肚子。 可日子难的不只是干活累。生育这件事几乎被战争按下了暂停键,生育率从战前的1.5直接跌到0.9,连人口更替线的一半都不到。哈尔科夫做过调查,65%的育龄女性都直言“绝不在战时生孩子”,谁也不想让孩子一出生就活在炮火里,更没底气在连男人都见不到的日子里养娃。 基辅国立大学的教授算过一笔账,就算现在立刻停火,要恢复战前的人口规模,得足足等25年,这代女人的青春压根耗不起。 更让人揪心的是,想靠外力帮衬基本是奢望。联合国妇女署喊着要援助,可2025年的数据摆着,670万需要帮助的女人里,真正拿到支持的才18万,支持率刚到2.7%,这点资源塞牙缝都不够。她们不光要挣钱养家,还得扛着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晚上睡不着觉的、看到爆炸声就发抖的大有人在,可心理医生比退烧药还稀缺,只能自己硬扛。 有人说等战争结束就好了,可真到那时候,这些女人的日子就能轻松吗?地里的庄稼要种,炸坏的铁路要修,空荡荡的工厂要复工,还不是得靠她们接着干。性别比例的窟窿补不上,想组建家庭的姑娘连个靠谱的对象都难找。那些现在开着无人机厂、握着扳手的女人,看似活得硬朗,可谁也不知道这份硬朗能撑多久,更不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谁能帮她们卸下肩上的担子。 前线的枪炮声固然让人揪心,可后方这些女人的挣扎才更透着无奈。她们没穿军装,却打了一场最累的仗,这场仗没有硝烟,却耗光了她们的力气和盼头。等硝烟真的散了,人们或许才会发现,乌克兰的重建不光需要钢筋水泥,更需要给这些撑了半壁江山的女人,找一条能喘口气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