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了? 福建舰的交付时间一拖再拖,不是技术不行,是中国海军在憋下一代航母的大招! 福建舰最特殊的身份是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这组合本身就是个“技术探路者”——用常规动力的船身,去验证最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这种搭配更像是为了快速突破技术瓶颈的“过渡方案”,而不是海军最终想要的“标准答案”。 从数据就能看出端倪,福建舰排水量超过8万吨,这个吨位卡在中型与重型航母之间,不上不下的设计本身就透着“试验”的味道。 它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采用了独创的“中压直流技术搭配超级电容储能”,这套系统比美国福特级的“中压交流技术搭配飞轮储能”更稳定,但问题在于,要驱动这样的耗电大户,常规动力终究是“小马拉大车”。 虽然中国的综合电力系统能智能调度能量,优先保障弹射需求,但常规动力航母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加油,续航力远不如核动力,要是在远海持续高强度弹射舰载机,电力供应迟早会露怯。 美国国会审计署早在上世纪就用数据证明,核动力航母虽然造价高,但长期部署中无需频繁补给,这才是远洋海军的刚需,福建舰的常规动力显然只是权宜之计。 从2024年5月首次出海到2025年9月,福建舰足足完成了9次海试,比山东舰的海试次数多了近一倍,这哪是在测试一艘量产舰,分明是在全方位“折腾”技术! 海试期间它成功弹射了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成为全球首艘用电磁弹射起飞隐形舰载机的航母,这试验成果已经超额完成。 要知道,美国福特号早期测试时,平均每455次弹射就出一次严重故障,而福建舰的电磁弹射阻拦系统表现稳定,说明咱们已经把这项核心技术摸透了,既然技术验证完了,自然没必要再造一艘同样的船重复劳动。 更关键的是,下一代航母的信号早就藏不住了。外界普遍认为004型航母会采用核动力,排水量直接突破10万吨,还会配备4条电磁弹射器,这才是海军真正想要的“终极配置”。 福建舰的甲板设计其实已经暴露了过渡痕迹,美国退役军官曾挑刺说它的降落区角度只有6度,2号和3号弹射器靠近降落区,无法实现“边降边弹”,但这根本不是设计缺陷,而是常规动力船身限制了甲板布局。要是换成核动力,动力舱占用空间更小,甲板设计就能彻底优化,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何必在福建舰的框架里打转。 中国航母的发展节奏也能说明问题,从2012年辽宁舰入列到2025年福建舰服役,13年里从滑跃起飞跳到电磁弹射,每一艘都在迭代升级,从来没有重复造过同款。辽宁舰是改装练手,山东舰是自主滑跃的成熟版,福建舰就是电磁弹射的试验台,接下来自然要轮到核动力弹射的完整版登场。 海军发言人都说了,航母后续发展要根据国防需要综合考虑,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福建舰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该给更先进的型号腾地方了。 成本账也得考虑,造一艘8万吨级的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成本不低,福建舰的造价虽然不到福特级的一半,但要是再造一艘,投入的资金和时间不如直接砸给核动力项目。美国尼米兹级也是在多次改进中才完善的,咱们没必要走老路,有了福建舰攒下的经验,004型完全可以一步到位。 那些之前传福建舰“甲板开裂”、“系统故障”的谣言,现在看来更像外行看热闹,人家明明是在有条不紊地做技术验证,等004型下水的时候,估计那些挑刺的人都得闭嘴。 说到底,福建舰就像个“技术先锋”,冒着风险把电磁弹射这关闯过去了,现在任务完成,自然要功成身退。海军要的是能和福特级正面较量的核动力航母,而不是一艘性能受限的常规动力过渡舰,这就是为什么福建舰不会再有第二艘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