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乙级战犯阿南惟几拒绝投降,在家中剖腹自尽,令人意外的是,自己动手两次都没成功,最后还是小舅子好心送了他一程。 阿南惟几1887年2月21日生于大分县竹田市,父亲是内务省高官。他早年接受军事教育,1900年9月从广岛陆军幼年学校毕业,1905年11月完成陆军士官学校第18期训练,次年6月晋升少尉,分配到步兵第1联队。1908年12月升中尉,1910年11月任陆军中央幼年学校生徒监。1916年11月晋升大尉,1918年11月从陆军大学校第30期毕业。1919年4月进入参谋本部附勤务,同年12月成参谋本部员。1922年2月升少佐,1923年8月任萨哈林州派遣军参谋。1925年8月晋升中佐,同年8月到12月作为武官派往法国。1926年4月任军令部参谋,1927年8月再赴法国,同年12月回国任步 1930年8月1日,阿南惟几升大佐,1933年8月1日指挥近卫步兵第2联队。1934年8月1日任东京陆军幼年学校长,1935年3月15日晋升少将。1936年8月1日任陆军省兵务局长,1937年3月1日转人事局长。1938年3月1日升中将,同年11月9日指挥第109师团,在华北作战。1939年9月12日入参谋本部附,10月14日任陆军次官。1941年4月10日指挥第11军,参与第二次长沙会战,从汉口出发进攻长沙,但日军遭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会战以失败结束。同年9月到10月,他再次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集结12万兵力进攻,但中国第九战区薛岳部队设下口袋阵,日军陷入包围,伤亡过半,又一次败退。这两次会战暴露了日军在华作战的困境,阿南惟几的指挥未能扭转局面。 1942年7月1日,阿南惟几任第2方面军司令官,驻守满洲。1943年5月1日晋升大将,同年10月,他的部队调往新几内亚,但战绩不佳。1944年12月26日回东京,任航空总监兼航空本部长,同时兼军事参议官。此时盟军已占领莱特岛,从民都洛岛推进控制菲律宾,日军大本营计划让他统一指挥澳大利亚北部、婆罗洲和菲律宾南部的作战,但战局恶化,他参与推动空中特攻战术,尽管内部有批评声音,认为这种自杀攻击浪费人力。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对陆军大臣职位的犹豫,但最终在1945年4月7日铃木贯太郎内阁中担任陆军大臣,直至8月14日。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他作为主战派,推动战争延续到本土决战,但天皇决定接受波茨坦宣言后,他协助维持天皇意志,阻止陆军内部反对投降的混乱。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27日收到后,在东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委员会和内阁会议讨论。阿南惟几坚持政府宣布断然抵抗,避免国民动摇,与外务大臣东乡茂德意见对立,后者认为不必拒绝以留和谈空间。会议后,日本暂不公布政策,仅允许报纸报道宣言并评论。内阁签署结束战争诏书后,阿南惟几会见东乡茂德,道歉并感谢外务省向盟国表达关于占领和军队解除武装的愿望。8月14日,天皇决定投降后,阿南惟几在陆军部表示必须服从天皇命令,在场高级将领在一份服从投降约定的文件上签字,同日他与其他内阁成员在投降文件上签字。14日夜晚11时后,他回陆军大臣官邸,写下给铃木首相的辞任辞呈。15日清晨5时30分,留下给天皇的遗书后,在官邸切腹自杀。他让妻弟竹下正彦守庭院门口,不准人入。他切开腹部,又刺脖子,但两次未致命。竹下正彦进入,用枪射击其头部结束生命。这是日本内阁制度以来,现任大臣首次自杀。 尽管陆军内部反对投降,8月14日晚一些军官发起宫城事件,试图控制皇宫阻止投降广播,但事件迅速被平息。1945年8月15日中午,天皇投降谈话录音顺利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结束战争。阿南惟几的自杀发生在广播前,他的遗体在官邸被发现,军方处理后运出。他于当日死亡,终年58岁。他的剑、染血军装和遗书保存在靖国神社旁博物馆。他的儿子阿南惟茂2001年至2006年任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几在战争结束中发挥作用,尽管推动延续作战,但最终服从天皇,避免更大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