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个项目从2011年启动,中国科学院部署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前瞻研究,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拉来全国近百个单位合作。 初期在上海实验室建小型模型,研究人员测试熔盐流动,优化管道设计。重点攻克高温熔盐耐腐蚀材料,他们试了各种镍基合金配方,加热到700度观察保护层形成。 2013年项目移到甘肃武威戈壁,勘探队测地下水位,挖基坑平整地面。 设备国产化是难点,核心泵组要耐高温高压,车间里加工零件,打磨焊缝。检测仪器也自己造,组装电路板校准精度。2020年疫情来袭,工人坚持浇筑混凝土,提前封顶。 之后中子物理模拟,用电脑算轨迹分析偏差。热工流体力学验证,测试熔盐循环保持温度稳定。2021年实验堆初步建成,零功率实验调整控制棒达临界。 2023年10月堆体临界运行,监控仪表确认反应正常。 2024年6月满功率测试,熔盐加热到650度驱动涡轮发电。今年注入公斤级钍燃料,实现转换,探测器抓到中间产物信号。这套系统证明钍资源利用可行,全链条技术掌握在手。 成果一出,国际能源机构赶紧讨论钍资源分布,中国储量大占优势。欧盟派人来考察设备参数,美国企业股价小跌评估影响。 国内规划甘肃产业园,熔盐储能接上光伏风电,氢气成本降七成。度电费压到0.1元,规模化后0.05元,废料三百年就衰变完。徐洪杰生前指导后续,直至去世,团队接棒推示范工程。 钍基熔盐堆的突破,中国能源独立迈一大步。 钍资源多,安全又高效,发电成本低,废料少,简直是核能升级版。以前大家依赖铀矿,现在中国用钍来发电,相当于自家后院有取不完的燃料。 甘肃戈壁的实验堆,热功率2兆瓦,液态燃料设计让核反应更灵活。熔盐里溶解钍,流动起来产生热量,温度高还能制氢,效率比老式核电站高三成。 安全性牛,温度超标熔盐就凝固,封住辐射,不用冷却水,常压运行,事故风险小得多。比起福岛那种传统堆,这技术要是早点用上,很多麻烦都能避开。 中国钍储量世界第一,稀土矿附带产出,经济实惠。欧美反应快,能源署开会,页岩油公司股价晃。未来核电甩掉污染标签,三百年废料就能处理完事。 中国带领全球,技术共享潜力大,全球核能格局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