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公开喊话: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吃了很多的苦。 历史留下的

云海澄碧翠 2025-11-13 15:52:08

郑丽文公开喊话: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吃了很多的苦。 历史留下的疤痕,怎么去解读,往往决定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可是这道伤痕很吊诡,正在被不同的人当成道具,精雕细琢,用来切割现实。 郑丽文的“弃婴论”,听着像是在替台湾叫屈,实际上却巧妙地把侵略的罪责,从日本帝国主义身上,转移到了当年那个内忧外患、国力衰败的清政府头上。 这么一来,台湾成了孤独的受害者,大陆反倒背上了历史亏欠。这种说法,看似在劝和,却把“反对台独”和“针对台湾同胞”给搅混了,给两岸互信添堵。 比这更拧巴的是岛内“绿营”的选择性悲情。他们一边对任何把这段苦难和中国历史连在一起的说法暴跳如雷,急着扣上“统战”的帽子;另一边,却又时常美化日本殖民,夸什么“现代化贡献”,甚至把台湾青年被抓去当炮灰的悲剧,都给包装得好像挺光荣。 这种双标,其实暴露了他们根本不在乎先辈的苦难,只在乎能不能用这苦难,去打造一个和中国无关的“台湾主体性”。不管哪种说法,最终目的都一样:让大家忘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侵略,然后在两岸同胞之间砌上一堵高墙。 但是,只要你拨开这些政治的迷雾,去听听伤痕本身的回响,你听到的就不是被抛弃的哀鸣,而是从未停止的怒吼。那段历史的主旋律,从来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拼死反抗,而反抗的根,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国人认同。 1895年《马关条约》墨迹还没干,丘逢甲就带着义军喊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的誓言,枪口对准的是日本侵略者,要保的是中国的土地。 从那以后,反抗的火种就没灭过。余清芳的西来庵事件,打出的旗号是“驱逐日寇,恢复中华”;雾社起义里,原住民同胞为了尊严血战到底;还有数不清的台湾志士,跑到大陆投身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每一个细节都在说:台湾人没认命,他们的斗争,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一部分。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1945年台湾光复的那一幕。当祖国的军队踏上基隆港,全岛张灯结彩,无数人含着泪高喊“我们回家了!”。 那一刻的喜悦,冲刷了五十年的屈辱。历史给了最清楚的答案:所谓“抛弃”只是侵略者强加的谎言,“回家”才是台湾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渴望。 到了今天,这道历史伤口之所以还疼,甚至被反复撕裂,病根已经不是百年前的割让,而是当代“台独”势力的胡作非为。 大陆这边有时听起来很硬的“喊打喊杀”,目标从来不是骨肉同胞,而是那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为此不惜勾结外部势力,绑架两千三百万民众上战车的危险分子。这种态度,恰恰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真正的药方,是善意和连接。当大陆用零关税欢迎台湾的水果,为台湾的年轻人打开广阔的舞台时,这就是在用行动弥合历史的裂痕。 反观“台独”势力,他们一边煽动对立,一边花大钱买美国武器,搞“去中国化”,这无异于在民族的旧伤口上撒盐,想让它彻底溃烂。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早就从法理上为伤口的愈合铺平了道路,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一个中国,更是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外部环境。 历史和现实都指明了方向,台湾的未来,绝不是回头去拥抱旧日的殖民者,也不是投靠什么新霸权,而是和大陆一起,完成民族的统一。 说到底,台湾的殖民伤痕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屈辱,更照见了中华儿女不屈的灵魂。记住这段苦难,不是为了延续对立,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所有人:只有在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里,两岸同胞才能真正抚平历史创伤,共享民族复兴的荣光。这,才是对所有为这片土地流过血的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0 阅读:12

猜你喜欢

云海澄碧翠

云海澄碧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