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蕲春县农商行4年3次采购工作服,累计花超619万,今年178.2万给489名员工采购工装,人均约3600元。网友吵翻,有人质疑重复采购铺张浪费,有人觉得合理,而银行先称流程合规后拒回应。这事不只是“买衣服”,更是公众知情权与企业信息公开的博弈,法律层面也藏着关键知识点! 一、4年花619万买工装,网友吵成两派 最近蕲春县农商行的工装采购这事,真是越扒越让人议论纷纷!咱们先捋捋关键信息:今年该行花178.2万给489名员工买工作服,人均算下来3600多块,具体包括长袖衬衫2件、短袖3件、风衣1件、羽绒服1件,还有领带/丝巾和棉袜。更让人关注的是,这不是第一次采购,4年里搞了3次,累计花超619万! 消息一出,网友直接分成两大阵营。质疑派网友火力超猛:“4年买3次,风衣羽绒服又不是年年坏,这不是铺张浪费啥是?”“人均3600块买工装,比普通人一年买衣服钱都多,银行的钱这么好花?”还有人关联到之前银行因信贷管理不审慎被罚100万的事:“贷款管理都能出问题,采购花钱倒挺大方,钱花在刀刃上了吗?” 支持派则觉得能理解:“银行员工天天穿工装,衬衫换得勤,风衣羽绒服材质得好点,3600块分摊到全年不算贵。”“统一工装是行业需求,合规采购就行,网友没必要太敏感。”但就算是支持派,也有不少人觉得“银行该说清楚,别藏着掖着”。 二、法律划重点:公众有权问,银行有义务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网友是不是管太宽了”,但我明确说:网友不仅能问,还该问!从法律和规定来看,银行还真有义务回应! 首先,蕲春农商行是金融机构,虽不是行政单位,但作为公众关注度高的企业,其采购信息公开后,公众有知情权。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延伸到企业采购领域,涉及公共资源使用、可能影响公众利益的采购项目,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回应公众质疑——毕竟银行运营和储户利益息息相关,花的钱里虽不是财政资金,但也关乎企业信誉和公众信任。 其次,采购流程合规≠可以“闷不吭声”。《招标投标法》要求招标采购活动公开透明,中标公告公开后,若公众对采购必要性、价格合理性有疑问,企业有义务作出合理解释。就算银行称“经上级核准”,也得说清“为啥4年买3次”“3600元人均成本的明细”,不能用“流程合规”搪塞过去。 另外,从企业社会责任来看,主动回应质疑是维护信誉的基本操作。银行之前因信贷管理问题被罚,本就该更注重公众形象,现在面对工装采购质疑,沉默只会加剧猜忌,反而不利于品牌信任。 三、核心争议:不是不能买,是得说清楚! 其实网友的核心诉求不是“不准银行买工装”,而是“花这么多钱、这么频繁采购,得给个明白说法”! 第一,采购频率太迷。4年3次采购,风衣、羽绒服这类耐穿的衣物,真有必要这么密集更换吗?就算衬衫是消耗品,也该说明白“为啥每年都要大批量采购”,是质量不行还是有其他原因? 第二,价格明细模糊。人均3600元买这些衣物,到底是啥品牌、啥材质?是普通工装还是高端定制?如果材质好、做工优,列出来明细,公众也能理解;但要是没说清,难免让人怀疑有“猫腻”。 第三,资金用途该聚焦。银行的核心职责是服务客户、做好业务经营,有限资金是不是该多投入到提升服务、优化网点设施上?而非频繁在工装上“大手笔”,尤其是之前还因信贷管理问题被罚,更该反思资金使用优先级。 结论:公众的疑问,从来不是“多管闲事”! 蕲春农商行工装采购引发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对企业资金使用透明化的期待。银行作为特殊行业,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众神经,面对质疑,与其沉默回避,不如大大方方晒出采购明细、说明采购必要性,用事实打消疑虑——毕竟“流程合规”不是挡箭牌,公众知情权更不该被忽视。 工装采购本是正常事,但“花多少钱、怎么花、为啥这么花”,公众有权知道答案。这不仅是维护公众信任,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银行4年花619万买工装合理吗?人均3600元的工装价格你能接受吗?面对企业公开采购引发的质疑,你觉得企业该主动回应还是“我行我素”?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