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西方国家终于看明白局势了,美日德等多个西方国家聚焦到中国科技发展,多年来西方国家为了打压中国,无所不用其极,可终究还是做了无用功。 最近,我国磁量热探测技术实现“零的突破”,确实表现十分精彩了。 就拿最近中核集团刚对外宣布的磁量热探测技术突破来说,咱们硬是在西方层层设下的技术壁垒里撕开了一道口子,把曾经被 “卡脖子” 的难题,变成了现在领跑全球的优势,这事儿干得是真漂亮。 单说高端核辐射探测仪器这块,以前咱们国内 80% 的需求都得靠进口。 就像德国布鲁克公司生产的一台磁量热谱仪,售价能卖到 2000 万人民币,而且就算花了钱,还得看人家的脸色交货 —— 毕竟这东西跟核安全、资源勘探这些国计民生的大事息息相关,被别人攥着脖子的感觉,始终让人不安心。 到了美国这儿,打压手段更是变本加厉。去年刚把一百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今年又升级了对芯片和制造设备的管制,连荷兰、日本这些盟友都被拉着一起限制技术出口,摆明了就是想把中国的科技发展摁在原地,不让咱们往前迈一步。 但他们显然算错了一点 —— 中国科技界最不怕的,就是这种层层封锁的压力,越被卡脖子,越能憋出打破僵局的大招,这次的磁量热探测技术突破,就是最硬核的回应。 这技术听着有点玄乎,其实核心原理就是用 “量子级别的温度计” 去捕捉辐射信号:先把传感器放进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环境里 —— 差不多就是零下 273.14℃那个量级; 等 γ 射线撞上传感器,超导材料的温度会因此升高百亿分之一摄氏度;就这么微小的温度变化,能被超导量子干涉装置放大并记录下来,最后转化成精准的能谱数据。 别小看这本事,过去那些传统探测设备,就像早年的胶卷相机,拍出来的信号总是模糊不清;而咱们这次搞出来的新设备,堪比 4K 超清 CT,能把射线能量的分辨率精准做到百电子伏级别。 要知道,美国目前最先进的 ORTEC GMX 探测器,分辨率也才 1.8 千电子伏,咱们这一下就把精度提升了 18 倍。 现在用这台设备,能区分开丰度只差 0.1% 的钚同位素,而以前的设备至少得差 2% 才能分辨出来。 放到核废料检测里差距更明显:传统设备得凑够 100 克钚才能识别出特征,咱们这台设备 5 克就能抓出关键信号,直接把核材料监管的精度从 “吨级” 拉到了 “克级”,这可是实打实的安全升级,对核安全防控来说意义太大了。 更关键的是,这整套技术从头到尾都是咱们自己攒出来的,没有依赖任何海外技术。 中核集团的研发团队花了 5 年时间攻关,刚开始的时候,连低温制冷机里的核心密封圈都得靠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可现在不一样了,从能实现 10 毫开尔文(接近绝对零度)的稀释制冷机,到纳米级别的传感器芯片,全产业链都实现了 100% 国产化。 咱们自主研发的钬铜合金传感器,灵敏度比国际上同类产品高 3 倍; 制冷机的连续运行时间能超过 1000 小时,直接打破了德国公司之前保持的 800 小时纪录。 最近原子能院刚投用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就是靠这套技术撑起来的,不光填补了国内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以后咱们再买这类设备,也不用再看海外厂商的脸色了。 按国内每年 100 台的需求算,光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国家节省 12 亿外汇开支。 这技术一出来,实际效果立马就显了真章。 之前做模拟福岛核废水检测的时候,传统设备要花 24 小时才能完成的铯 - 137 分析,咱们这台设备 15 分钟就搞定了,而且检测限低到 0.01 贝克勒尔每升,比国际原子能机构设定的安全阈值还低两个数量级。 现在这技术已经能用到核设施退役检测、放射性物质走私监测上,甚至还能帮着做天体物理研究; 未来团队还打算把它做成手提箱大小的便携设备,不管是在野外勘探还是应急检测,都比那些笨重的进口设备好用多了。 西方国家这会儿估计得犯嘀咕:搞了这么多年封锁,又是列清单又是禁出口,结果非但没拦住中国,反而逼得中国把技术做到了世界顶尖。 就像这次美国升级芯片管制,本想让中国企业断供,可中核集团照样搞出了自主芯片,国内相关行业协会甚至直接发声,建议企业审慎选择美国芯片产品。 毕竟镓、锗这些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咱们国家占了全球大半的产能,真要是到了反制的时候,西方企业也得跟着疼。 连荷兰阿斯麦公司最近都松了口,说美国的新限制不会影响他们的财务预期,显然也不想真跟中国市场彻底切割,毕竟谁也不想丢了这么大一块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