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解放隆化战斗中,董存瑞牺牲前高喊的遗言,并不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老战友表示:就两字。 1948年5月25日的隆化战场,枪炮声震耳欲聋,19岁的董存瑞左手托着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的身影,成为镌刻在国人记忆中的永恒画面。 多年来,“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呐喊传遍大江南北,被视作英雄最后的遗言。 但随着几位耄耋老战友的亲口佐证,这段既定认知开始被重新审视。 董存瑞是河北怀来人,13岁就成为儿童团团长,曾机智掩护区委书记躲过日军追捕。 1945年7月,16岁的他加入八路军,凭借过硬的军事技术和勇敢的作战风格,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入伍不到3年,他先后参加战斗110余次,与战友一起歼敌800余人,炸毁碉堡16座,立下大功3次、小功4次,还获得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在的六班也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7年,还差几个月才到18岁入党年龄的他,因表现突出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部队里公认的模范爆破手。 1948年,解放隆化的战斗被提上日程。 这座位于热河省的县城是承德的北部屏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 国民党守军在隆化中学一带构建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成群的碉堡、暗堡与交错的壕沟、铁丝网形成数百米的防御纵深,尤其是一座横跨旱河的桥形暗堡,成为阻挡解放军前进的关键障碍。 在此前的第一次攻城中,解放军因缺乏重火力支援,伤亡2500余人仍未能攻克,这让第二次攻城的战士们憋着一股必须胜利的决心。 总攻当天,董存瑞所在的连队担负攻击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作为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和5座碉堡,顺利完成外围清障任务。 就在部队发起冲锋时,桥形暗堡里的机枪突然扫射,战士们被压制在开阔地带,先后有三名爆破手牺牲或重伤,进攻陷入停滞。 危急时刻,董存瑞主动向连长请战,带着战友郅顺义冲向暗堡,前进途中他的左腿不幸负伤,鲜血浸透了军装,却依旧顽强地冲到了桥下。 这座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侧是砖石砌筑,没有任何可以安放炸药包的支点,河床上的泥沙也无法固定炸药包。 当时部队推广使用的三角支架,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消耗殆尽,无法及时调配。 而此时总攻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战友们的伤亡还在增加,每一秒的拖延都意味着更多生命的逝去。 董存瑞没有丝毫犹豫,用左手稳稳托起炸药包,紧紧抵住大桥底部,右手猛地拉燃了导火索。 距离董存瑞不足百米的师宣传干事程抟九,是当时距离英雄最近的见证人之一。 晚年的他回忆起那一刻,依旧难掩悲痛,他清晰地听到董存瑞朝着战友们的方向高喊出两个字:“冲啊!” 同样参与此次爆破任务的郅顺义,在后续近千场报告中也多次证实。 一声巨响后,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的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而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 “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口号之所以广泛传播,是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董存瑞》。 当时解放战争刚刚胜利不久,全国上下正需要凝聚建设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编剧结合“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时代背景,对英雄的遗言进行了艺术加工。 这句口号凝练了那一代革命先烈的理想与信仰,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