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高层托人邀请定居美国的顾维钧先生回国看看,这个80多岁的老人却只淡淡回了一句话 “我是战犯,我还是不要回去了吧 ”。 1985 年纽约顾维钧葬礼上,遗孀严幼韵捧着一张未签的美国入籍表格。 这位 97 岁的民国外交巨擘,终其一生未入美籍,却因 “战犯” 身份未能归乡。 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从巴黎和会发声到驻多国大使,为近代外交留下浓墨重彩。 葬礼简单肃穆,来宾中有人想起 1919 年巴黎和会,27 岁的顾维钧舌战群雄。 他代表中国拒绝在不平等和约上签字,是近代外交史上首次强硬抗争。 这一壮举成他人生高光,也奠定其 “民国第一外交家” 的地位,贡献卓著。 时间回到 1904 年,16 岁的顾维钧赴美留学,先后就读哥伦比亚大学预科与本科。 他主修国际法与外交,成绩优异。 1912 年顾维钧学成归国,任袁世凯英文秘书,开启外交生涯。 他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与专业素养,很快在外交圈崭露头角。 从秘书到公使,他步步进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为后续重要贡献铺垫。 1915 年,他参与中日 “二十一条” 交涉,虽国力孱弱,仍尽力减少损失。 他利用国际舆论施压,揭露日本侵略野心,展现出卓越的外交谋略。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实力与外交的关系,也坚定其为国发声的决心。 1921 年华盛顿会议,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积极争取收回山东主权。 他据理力争,最终推动列强承认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成果显著。 这是他外交生涯又一重要贡献,为中国挽回部分利权,提振民族信心。 此后数十年,他历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足迹遍布全球重要国家。 在驻法期间,他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驻美时,他积极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为抗战胜利争取外部援助。 1945 年联合国成立,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他为中国争取到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奠定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地位。 这一贡献影响深远,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意义重大。 1948 年底,人生转折突然降临,他被列入 43 人国民党战犯名单,排第 22 位。 彼时他任驻美大使,收到消息后连夜结束职务,从国家代表沦为 “流亡者”。 这一身份转变让他措手不及,也彻底改变了他后续的人生轨迹,遗憾丛生。 抵达纽约后,他租公寓低调生活,却始终未放弃对国家的关注。 他专心撰写回忆录,详细记录近代中国外交历程,为后世研究留下珍贵史料。 这部回忆录是他晚年重要贡献,填补了近代外交史诸多空白,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1972 年,中美关系缓和,大陆高层通过章含之邀请他回国看看。 80 多岁的他却以 “我是战犯” 为由拒绝,背后是对政治风险的顾虑与身份的纠结。 他虽心系故土,却因过往身份不敢轻易迈出那步,最终错失归乡机会。 此后,他通过书信与报纸关注大陆动态,指尖划过文字时满是牵挂。 他拒绝加入美国籍,即便有资格也未签表格,坚守对故土的情感与认同。 1983 年顾菊珍首次回上海,看嘉定故居、逛北京故宫,拍下照片带回美国。 95 岁的顾维钧看着照片落泪,虽不能亲至,却通过女儿 “触摸” 到故土。 1986 年,顾菊珍将他的书籍、手稿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珍贵文献得以保存。 这些资料涵盖他外交生涯的重要文件与思考,为研究近代外交提供第一手素材。 1985 年 11 月 14 日,顾维钧在纽约公寓病逝,葬礼后安葬于哈茨代尔芬崖公墓。 遗孀严幼韵按其遗愿,将 155 件遗物捐赠给嘉定博物馆,还建了专门陈列室。 这些遗物包括他的外交证件、手稿、书籍等,成了纪念他一生的重要载体。 如今,嘉定博物馆的顾维钧陈列室里,旧物静静陈列,诉说着他的一生。 参观者驻足观看,了解这位外交巨擘的经历与贡献,感受他对国家的复杂情感。 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近代中国外交史的缩影,值得后人铭记与研究。 他虽未能归乡,却以另一种方式 “回到” 祖国,其外交贡献与爱国情怀永载史册。 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与坚守,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抹动人的色彩,激励着后人。 主要信源:(央视网——顾维钧:选择了外交官为终身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