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了吗?之前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在抵制日货;现在中日关系又有冲突的时候,却没有人提抵制日货了,这是为什么呢? 最直观的改变是消费者的心态越来越成熟了。以前不少人觉得 “不买日货就是爱国”,跟着情绪走盲目跟风。现在大家慢慢想明白了,爱国从来不是简单的排外,买东西更该看产品本身。 就像有人选日本相机,是认可爱普生的微压电打印技术;有人用日本护肤品,是因为其中的米发酵成分适合自己的敏感肌,这种基于需求的选择,再也不会被贴上 “不爱国” 的标签。 而且大家也清楚,盲目抵制反而会伤了自己人,山东就有 1566 家存量日资企业,从汽车零部件到现代农业,这些企业里的中国员工数以万计,真要抵制,最先受影响的可能是身边的同事。 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让大家根本不用靠 “抵制” 来支持国货。以前买冰箱选松下,买轿车选丰田,是因为国产品牌确实有差距。 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海尔的冰箱在全球市场份额排第一,性能和能耗控制丝毫不输日系;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冲进了日本市场,让当地消费者排队抢购。 美妆领域更不用说,华熙生物的玻尿酸产品,配方和肤感堪比日本大牌,价格却便宜一半。有了这么多靠谱的国货可选,大家自然没必要再用抵制的方式表达立场,选择变得特别从容。 更关键的是,中日产业链早就拧成了一股绳,“日货” 的边界早就模糊了。丸红株式会社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医疗领域布局很深,它的供应链里全是中国企业;而我们手机里的高端光刻胶,九成以上来自日本,要是真全面抵制,国内的半导体工厂可能就得停摆。 2025 年前 9 个月,山东和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就达到 1310.6 亿元,同比还涨了 3.6%,这种你中有我的合作格局,让极端抵制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就像一辆丰田汽车,发动机来自日本,零部件来自山东、江苏,最后在天津组装,你说这算日货还是国货? 大家也找到了更有效的反制方式。以前一有矛盾就想着抵制所有日货,现在的办法精准多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中方加强对日本水产品的检验检疫,既保护了民众健康,也精准打击了相关产业。 2025 年 1-9 月中国赴日游客有 931 万人次,占比近三成,大家用旅游选择表达态度,比盲目抵制更有力量。这种精准施策的思路,比 “一刀切” 的抵制聪明多了,效果也更实在。 说到底,不是大家不关心中日关系了,而是我们变得更强大、更理性了。从靠抵制表达情绪,到用实力和智慧应对,这种变化,才是真正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