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谣成龙“被死亡”,阅读量2.1亿的漏洞谣言,为何大家还会信? “功夫巨星

吉祥又如意 2025-11-18 17:16:56

AI造谣成龙“被死亡”,阅读量2.1亿的漏洞谣言,为何大家还会信? “功夫巨星成龙凌晨心脏病离世!”2025年11月10日晚,一张AI生成的成龙病床照突袭全网,配文标注虚假生卒年份“1954-2025”,憔悴的病容搭配模糊的医疗设备,瞬间击穿无数人的信任防线。短短12小时,这则谣言席卷32国社交平台,国内成龙去世话题阅读量狂飙2.1亿,谷歌搜索量激增3200%,连维基百科都遭恶意篡改,数千万影迷陷入恐慌,不少网友的父母更是哭着来电求证——你第一眼看到那张病床照,是不是也差点信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则漏洞百出的谣言,竟能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掀起如此巨浪。作为从80后到00后都熟的“国民功夫巨星”,71岁的成龙从影半个多世纪,凭借《警察故事》《尖峰时刻》等经典作品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60岁拍《英伦对决》亲自跳天台,71岁还在片场摔打不用替身,连爷爷奶奶都能随口叫出他的名字,全球粉丝基数庞大的“名人效应”,让谣言自带传播buff。加之71岁的年龄阈值,使得“因病离世”的说法具备了天然的可信度,更戳中了大众对老一辈艺人健康状况的担忧,这才让造谣者精准拿捏了认知惯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已是成龙2025年第二次遭遇AI“被死亡”。早在8月,就有伪造的“林凤娇证实死讯”截图流传,而此次造谣手段再度升级——AI生成的病床照看似逼真,实则暗藏诸多破绽:监护仪屏幕无真实数据、按钮布局混乱,明显是技术拼接错误;面部皱纹和皮肤纹理模糊失真,与成龙近期片场路透照的精气神差异显著;更矛盾的是,讣告声称“心脏病离世”,配图背景却疑似骨科病房。但即便漏洞如此明显,仍有大量网友中招:上海网友@阿泽说,他70岁的外婆看到谣言后哭着给亲戚发消息,说“再也看不到成龙的新电影了”;还有网友晒出父母连夜打电话求证的聊天记录,直言“长辈根本分不清AI造假”。中国传媒大学AI实验室研究员直言,这类造假用千元级APP就能完成,只是普通人难以及时辨识专业场景的细节漏洞。 面对愈演愈烈的谣言,成龙工作室迅速反击。11月11日,工作室晒出成龙在香港片场的工作照,照片中他精神矍铄地指导武打动作,配文“拍摄顺利,谣言止于智者”;同时公布律师函,明确指出AI图片系篡改2024年电影《暗影边缘》剧照而成,已锁定23个核心传播账号IP,向公安机关报案追责。据工作室透露,谣言传开后林凤娇接到数十个亲友慰问电话,不得不反复解释,彻底打乱了正常生活。更具戏剧性的是,11月12日,成龙主演的新片《过家家》官宣定档2026年元旦,用“新作落地”狠狠打脸造谣者。据悉,他目前还有《尖峰时刻4》等6部作品在筹备中,2025年已完成两部影片拍摄,堪称“娱乐圈劳模”,其本人更是幽默回应:“我还能打十个!下次造谣能不能换点新花样?” 这场闹剧背后,是AI造谣黑色产业链的疯狂扩张。如今,普通人通过手机APP即可制作AI换脸、生成虚假图片,成本低至千元,某MCN机构曾用AI软件日生成数千篇虚假新闻流量变现。这类谣言不仅侵犯艺人肖像权和名誉权,更会扰乱社会秩序——此次事件中,某头部新闻客户端曾误推“死讯”,超500万用户收到推送,2小时后才删除道歉,不少网友怒批“专业媒体连AI造假都分不清”,严重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事件引发全网声讨的同时,多方也开始联动抵制AI造谣。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建立AI生成内容强制标识制度;腾讯安全团队与成龙工作室合作,研发虚假内容实时拦截系统;法律界人士明确表示,此类行为已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这里也教大家3个快速辨假技巧:①看医疗类图片:监护仪必须有实时跳动数据,否则大概率是AI生成;②看明星照片:对比近期路透照,AI生成的面部纹理会模糊发虚;③查信息来源:只信明星工作室、官媒公告,朋友圈截图一律别当真。 从8月到11月,成龙两次“被死亡”警示我们:AI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伦理底线,平台审核的滞后、造谣成本的低廉,让“眼见为实”逐渐沦为奢望。2.1亿的阅读量,既是名人效应的体现,也是大众对虚假信息缺乏免疫力的警钟。当技术成为造谣的利器,我们更需保持理性判断力,而监管层面也应加快完善制度。 你家长辈有没有转发过明星谣言?你是怎么帮他们分辨的?评论区分享你的小妙招!一起抵制虚假信息,让AI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成龙工作室2025年11月11日辟谣声明及新片定档公告、中国电影家协会《抵制AI虚假信息倡议书》 网络截图

0 阅读:4
吉祥又如意

吉祥又如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