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方言课进小学还要考核?争议背后藏着文化考量 2025年秋季开学后,黄山市多所小学陆续推进徽州方言选修课,部分学校还设置了方言对话考核,这一举措直接引爆舆论!有家长晒出孩子的拼音作业,原本该写“bō bo(伯伯)”却写成了“bó bó”,无奈吐槽“刚教会的拼音全乱了,孩子哭着问我到底该怎么说”!网友瞬间分成水火不容的两派——有人喊着“守住祖宗话”疯狂点赞,有人痛批“增加孩子负担”怒怼校方,评论区互撕场面刷屏热搜! 这场争议的背后,是徽州方言岌岌可危的传承现状。作为承载徽文化的“活密码”,徽州方言里藏着太多自带画面感的“土成语”:吐槽人胡说八道叫“瞎嚼屁蛆”,讽刺华而不实叫“白铜元宝”,形容办事利落叫“快刀热水”,最朴素的祈愿是“清清吉吉”。还有描述徽派建筑的“马面墙”、记录徽商智慧的“宁丢千贯,不丢门面”,就连“歙县毛豆腐”的鲜香,都得用方言说“香得淌油”才够味。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的徽州民歌《小石桥》,那句“石板路滑溜溜,阿妹送哥到桥头”,用普通话唱完全没了乡土意境,可如今黄山很多00后、10后连祖辈说的“箸笼”(筷子笼)“灶披间”(厨房)都听不懂,以后乡愁只剩模糊的地名,连祖辈的话都接不上茬。 黄山市的推行举措早有政策支撑。屯溪区政府在2025年10月的政协提案答复(公开政务回应内容)中明确指出:“鼓励中小学将方言读本纳入校本教材,通过趣味化教学传承非遗”,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2023年5月)中“鼓励学校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涵养家国情怀”的指导意见一致。早在同年3月,黄山市新潭小学就做过成功尝试——组织二年级学生用方言介绍臭鳜鱼、黄山烧饼,孩子们奶声奶气的表达萌翻众多网友;11月,黄山区甘棠小学更在教研活动中设计“学太平方言”任务,通过趣味视频教学让孩子感受本土语言魅力,只是部分学校期末“方言对话考核”的要求,让不少家长犯了难。 支持者的呼声里满是对文化根脉的珍视。“外婆教了孙子三年‘囡囡’(宝贝)的发音,学校一节课就让孩子记住了,老人红着眼眶说‘终于有人跟我用家乡话聊天了’”,这条视频瞬间收获10万+点赞。更有网友感慨:徽州方言里“待人要诚”叫“做人要实打实”,“勤俭持家”叫“细水长流能聚财”,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通过方言传递更有温度。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孩子成了“无根的浮萍”,方言课能让他们记住“从哪来”,这种文化归属感花钱都买不到,总不能让未来的孩子只知道“黄山”,却听不懂祖辈口中的“清清吉吉”吧? 反对的声音却透着家长的现实焦虑。除了拼音混淆的问题,一位二年级家长算了一笔账:“孩子每天写作业到9点,还要额外花1小时练方言对话,周末还要背方言童谣,本来课业压力就大,这不是给孩子添堵吗?”还有家长担心:“现在升学、社交都靠普通话,方言学再好能当加分项吗?反而可能让孩子说话带口音,以后面试、交流都吃亏。”部分网友也质疑,方言的应用场景本就在家庭和乡土社交,学校强制教学+考核,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本来觉得“外婆的话”挺有趣,现在变成“要考试的任务”,反而不爱学了,违背传承初衷。 其实争议的核心从不是“要不要传承”,而是“该怎么传承”。不少学校已经开始灵活调整:黄山市屯溪实验小学把方言课改成社团活动,每周1节课,不设考核,只教“瞎嚼屁蛆”这类趣味土成语、方言童谣;歙县城关小学则采用“家校联动”模式,让家长录制方言故事,课堂上播放互动,既减少了孩子的压力,又调动了家庭参与的积极性。正如《黄山日报》徽州方言传承报道所言:“方言传承不是‘一刀切’的强制教学,而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让文化基因悄悄发芽。” 方言传承与普通话推广从来不是对立项。普通话让孩子走得更远,方言让孩子记得更牢。黄山小学的尝试虽引发争议,但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珍贵的校园样本——关键在于把握“度”:不把方言课变成“负担课”,用趣味化、轻量化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文化魅力。 你站哪一边?支持“方言课+灵活考核”的传承模式,还是觉得该取消强制要求?你家孩子会说家乡方言吗?快来评论区打出“支持”“反对”,再晒出你家乡的方言“土成语”,看看谁的更有趣!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关注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别让我们的乡愁,最后只剩听不懂的乡音! 本文信息来源: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2023年5月); 黄山市屯溪区政府2025年10月政协提案答复(公开政务回应内容);《黄山日报》徽州方言传承报道;《徽州“土成语”:乡音里的珍珠》(2025年8月);《【司马狂说徽州231】歙县大洲源的方言》(2024年11月); 黄山市新潭小学2025年3月方言实践活动公开报道。 黄山区甘棠小学2025年11月教研活动公示 网络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