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溢出效应: 1、世界再次分成两个阵营,阵营间将逐步减少交流(一下子断不现实,但总体趋势是这样的),WTO名存实亡了,CPTPP将取代WTO; 2、核不扩散条约将形同虚设,各国现在估计都埋头搓核弹了,这东西真的是镇国大杀器,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3、联合国也快寿终正寝了,以哈战争停战后,是多国部队进去维和而不是联合国军进去维和,这还不明显吗? 4、国际法、联合国宪章是否还有意义取决于最终俄乌结果,如果最终乌克兰割地,那么世界将回到一战前,武力可以改变国界成为常态,小国瑟瑟发抖; 5、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将抬头,尤其是极端宗教主义会活跃,为三战开启积蓄力量,至于导火索,天知道; 俄乌战争的炮火不仅摧毁了乌克兰的城市,更震动了二战后建立的全球秩序基石,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深刻地重塑我们未来的世界版图。 这场冲突像一个巨大的离心机,将原本勉强维持合作的世界迅速甩向两个对立的轨道。一边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联盟,另一边则是以俄罗斯为轴心、并吸引着越来越多“全球南方”国家的新兴力量。 这种分裂并非简单的政治站队,而是渗透到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曾经作为全球经济基石的WTO,其争端解决机制早已陷入瘫痪,贸易规则正在被地缘政治的巨轮碾得粉碎。 取而代之的,是像CPTPP这样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小圈子”,它们更像是价值观俱乐部,而非纯粹的经济合作组织。 全球供应链正在被重新“安全化”,各国不再只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是优先考虑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友好度”,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将是未来几十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 当传统的安全联盟和政治信任土崩瓦解时,一个幽灵再次在全球游荡——那就是核武器。冷战时期建立的核不扩散体系,其核心逻辑是“有核国家”通过逐步裁军来换取“无核国家”放弃拥核的权利。 然而,当大国间的军控条约(如《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一个个被撕毁,当拥核国家在冲突中不断进行核威慑时,这个逻辑便彻底破产了。 对于那些身处地缘政治漩涡中心、又没有强大盟友的国家来说,看着乌克兰的遭遇,内心恐怕只有一个念头:核弹才是唯一的“护身符”。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悄悄加快核技术的研发。这不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一个地区出现两个或更多拥核国家时,爆发灾难性冲突的风险将呈指数级上升。 国际秩序的崩塌,也意味着联合国这个曾经被视为“世界政府”雏形的组织,正加速走向边缘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本意是防止大国直接冲突,如今却成了维护自身地缘利益的工具,让联合国的核心机制陷入永久性瘫痪。 当哈马斯与以色列的战火燃起,国际社会最终期待的维和力量,并非头戴蓝盔的联合国军,而是由几个大国牵头组建的“多国部队”。 这其中的信号再明显不过:集体安全的时代已经结束,联盟安全的时代正在回归。当一个全球性组织无法在重大危机中发挥作用时,它的权威和存在价值便会受到根本性质疑。 随之动摇的,还有《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基本准则,尤其是“主权平等”和“领土完整”原则。俄乌战争的最终结局,将成为检验国际法是否还有效的试金石。 如果冲突最终以乌克兰割让大片领土而告终,并且这种结果被国际社会部分或全部默认,那么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告:武力改变国界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这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世界将倒退回一战前那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届时,小国将不得不在强国之间寻找新的依附对象,或者拼命武装自己,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将变得极度不稳定。 在这种宏观秩序崩解、安全感极度缺失的背景下,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正在消退,而战争、制裁和供应链重组则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经济困境。 普通民众的焦虑和不满,很容易被政客们转化为排外的情绪和极端的口号。特别是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极端主义,会利用这种混乱局面,将社会矛盾引向更具破坏性的方向。 它们像病毒一样在网络空间传播,侵蚀着理性的社会共识。各种潜在的冲突点正在被一一激活,或许此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那根点燃下一次全球性危机的导火索,已经悄然点燃。 我们正滑向一个怎样的未来?旧的秩序正在瓦解,但新的秩序尚未诞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过渡期,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自处?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