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第1军军长张治银大校喊来副军长,问:“今年上报干部提升,怎么没把3师副师长傅全有报上来?”副军长答:“傅全有干了10年副师长了,个人能力很强。”又接着讲:“为什么没报?他做事情讲原则,得罪了不少人。” 1975年的一天,第1军军长张治银的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刚送来的干部提升报告。这位从战火里走出来的老军长,看报告时向来细致,每一个名字都要和对应的人、对应的功绩对上号。可当他逐行扫过名单,眉头突然拧成了疙瘩,翻来覆去看了三遍,那个本该牢牢在列的名字,硬是没出现。 “把副军长叫来。”张治银把报告往桌上一拍,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没一会儿,副军长快步走进办公室,刚敬完礼,就被张治银直接发问:“今年上报的干部提升名单,怎么没把3师副师长傅全有的名字报上来?” 副军长早有准备,连忙答道:“军长,傅全有在副师长位置上都干满十年了,论个人能力,那是没得说,带兵打仗、抓训练,样样拿得出手,在部队里威信也高。” 他顿了顿,才说出后半段藏在心里的话:“之所以没把他报上去,主要是他做事太讲原则,认死理,这些年把不少人都得罪了。”这话里的潜台词,张治银听得明明白白。 在部队里,向来有两种“评价标准”:一种是摆不上台面的“人情账”,谁会圆滑处事、谁不得罪人,就容易被人念好;另一种是刻在军功章上的“硬实绩”,谁能打仗、谁能扛事,才是部队最需要的本事。显然,傅全有在前者那里“失分”不少,可在后者那里,他早就是满分答卷。 张治银没接人情世故的话茬,反而抛出了一个直击要害的问题:“还记得上次夜间突袭演练吗?傅全有表现怎么样?”副军长一愣,随即认真回答:“那次他带着尖刀连冲在最前面,山路上碎石子多,跑着跑着鞋就磨烂了,他干脆光脚往前冲,脚掌被划得全是血口子,一路流血也没落下半步,硬是带着队伍按时抵达了预定位置。” 这个细节一出口,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张治银指着报告上的空白处,语气斩钉截铁:“马上把他的名字补上去,而且放第一个!”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窗外的训练场,声音里满是铿锵:“一个在战场上连命都豁得出去的人,一个把职责看得比人情重的人,我们不提拔他,难道要提拔那些只会左右逢源、不得罪人的‘老好人’?这不是告诉大家,流血流汗不如请客送礼、烧香拜码头吗?” 熟悉傅全有的都知道,他的“讲原则”是刻在骨子里的。出生在山西贫苦农家的他,亲眼见过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16岁参军时就立下誓言:只做对国家对部队有用的事,绝不搞歪门邪道。 在朝鲜战场,他带着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潜伏,冻得失去知觉也不暴露目标,硬是把美军的阵地撕开一道口子;后来到了对越作战前线,炮火把指挥部的帐篷掀翻,他还能镇定地蹲在弹坑里,对着地图部署战术,完了才点上一支烟,手指都被炮火熏得发黑。 文化底子薄是傅全有的短板,可他认死理,到军校学习时,别人休息他就抱着战术教材啃,生字查字典,公式抄在手心,硬是把那些晦涩的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 担任副师长期间,有老战友找他托关系安排亲属入伍,他铁着脸拒绝:“部队是保家卫国的地方,不是走后门的通道”;有下属想借着演习名义多报经费,被他拿着账本一笔笔核对清楚,当场批评教育。久而久之,“铁面师长”的绰号传了开来,不少人觉得他“不通情理”,可战士们都服他,因为他的原则,从来都是为了部队,为了大家。 张治银心里比谁都清楚,提拔傅全有,从来不是为了某个人的前途,而是为了整支部队的风气。他在随后的干部会上特意强调:“我们是打仗的部队,不是官场!战场上靠的是敢冲锋、能扛事的硬骨头,不是八面玲珑的老好人。要是让实干的人寒了心,让讲原则的人受了委屈,这支部队就没了魂!” 这份公道,终究没有被辜负。补进名单的傅全有,凭借着过硬的能力和踏实的作风,一路稳步晋升。1983年,他接过了第1军军长的担子,后来又历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95年更是升任总参谋长,1993年晋升上将军衔。每次提起1975年那次提拔,傅全有都感慨:“是张军长给了我坚持原则的底气,他保的不是我个人,是部队里最宝贵的实干风气。” 多年后,已经退休的张治银和傅全有偶然重逢,老军长看着眼前的上将,依然笑着说:“当年就知道你这‘硬骨头’能成大事,原则这东西,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两个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一种是坚守原则的初心,一种是力挺实干的担当,在岁月里交织成最动人的共鸣。 一支队伍、一个组织的强大,从来都离不开两种人:一种是傅全有这样,宁可得罪人也不丢原则的“承重墙”;另一种是张治银这样,敢于为实干者撑腰的“掌舵人”。前者筑牢根基,后者校准方向,这份公道与坚守,正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一2011 ) 》人物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