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德国率先挑起,最终德国惨败收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联手日本、意大利共同引爆,最后同样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如今身为战败国的德国,却再度执意要和俄罗斯兵戎相见,难道德国是忘了前车之鉴,还想再当一次战败国?现在的德国人衣食无忧,日子过得富足安稳,为啥德国偏偏要往战争的路上凑?又何苦要把本国百姓推向战场,白白葬送性命? 最近一段时间,德国的一系列操作确实让人看不懂。按照目前的规划,到明年为止,德国对乌援助的总金额将突破 115 亿欧元。 在这之前,德国已经为相关的援助机制承诺了 4.3 亿欧元,还陆续给乌克兰送去了防空系统、自行榴弹炮、坦克等不少重型装备,甚至放宽了限制,允许乌军使用这些德制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的目标。 但德国国内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强硬路线,不同的声音一直没断过。最大反对党的负责人在电视辩论中直接反驳执政党,说俄罗斯根本不是什么威胁,还痛批政府一味援助乌克兰是 “打肿脸充胖子”,完全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 从民调数据也能看出明显分歧,近半数德国选民认可政府对俄罗斯的评估,觉得俄罗斯构成了威胁,但也有不少人对现政府的外交路线产生了怀疑,现在反对党的支持率已经达到 26%,稳稳坐上了第一大党的位置。 这种分歧的背后,是实实在在影响到每个人的民生问题。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停止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直接导致国内能源成本大幅上涨。 不少靠低价能源生存的企业日子难熬,有的工厂面临关停,员工饭碗不保。北部一些港口城市因为相关项目停摆,民众的收入明显下降,普通家庭也得扛着通胀和高昂的能源账单,生活压力比以前大了不少。 德国现在现役军人只有 18 万多,就算按规划扩军,几年后也才 20 多万,要凑够计划里自己该承担的 15 万部署兵力根本不现实。装备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战机、护卫舰等关键装备能随时投入使用的比例并不高,所谓的 80 万大军,其实还得靠其他北约国家分摊兵力才能勉强成型。 不光德国国内有分歧,北约内部的意见也没能统一。法国、意大利等国更倾向于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明确表示不能把俄罗斯逼到绝境,这和德国、波兰等国的强硬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之前提出的兵力部署提案,就因为不少国家反对而没能顺利通过,所谓的集体防御更多还是停留在纸面规划上,缺乏实际的立法和预算支持。 面对德国和北约的一系列动作,俄罗斯的回应也毫不示弱,把北约的兵力集结当成了明显的挑衅行为,明确表示会采取对应的反制措施。 其实稍微琢磨一下就能明白,德国现在的这些动作,并不是真的想主动发动战争,更多还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 借着 “俄罗斯威胁论” 的由头,一方面能迎合美国的对俄战略,巩固和美国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主导北约东翼的防御工作,争夺欧盟防务的主导权,想要稳稳坐上欧洲老大的位置。 德国普通民众想要的是安稳的日子,企业需要的是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不是军事对峙能带来的。现在德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不少问题,资本净流出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开始迁出本土,民生领域的预算也被大幅削减,社保预算减少,部分公立医院甚至因为资金不足关闭了急诊科室。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一个劲加码军事投入、激化和俄罗斯的矛盾,显然不符合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历史的悲剧绝对不能重演,国家之间有分歧很正常,终究还是要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靠武力威慑和军事对抗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 每个国家的安全都应该得到尊重,一味地压缩别人的战略空间,最后只会陷入 “你威慑我反制” 的危险循环里,没有任何好处。 作为普通老百姓,谁都不愿意看到战争的阴影笼罩。德国现在的选择,不光影响着欧洲的安全局势,更关系到本国无数民众的未来。你认为德国会继续沿着当前的路线走下去,还是会因为各种压力做出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