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刚传来最新消息,近 6 吨日本北海道扇贝已然成为首批重返中国市场的货物! 不过这家拿下日本扇贝进口资格的公司,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来头,真实身份有多不一般? 自从 2023 年 8 月日本排核污染水后,咱们就暂停了所有日本水产品进口,现在突然恢复,背后到底是哪家公司在运作。 这事儿得从两年前说起,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全面叫停了日本水产品进口。 直到今年 6 月,海关总署才发布公告,有条件开放部分非禁运区域的日本水产品进口,北海道因为不在核污染高危区域名单里,成了首批获准出口的地区。 11 月 7 日,这批 6 吨重的冷冻扇贝经青岛海关检验后顺利通关,这也是时隔两年多,日本水产品首次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日媒对这事特别关注,觉得是中日水产贸易 “试探性重启” 的信号,毕竟中国市场对日本渔业太重要了。 核污染水排海后,2024 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海鲜出口直接暴跌 92.3%,北海道的渔民和加工企业都快扛不住了,这次能恢复出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能拿下首批进口资格的公司,肯定不简单。查阅相关信息发现,这家公司大概率是日本在华设立的供应链企业,或者是有日资背景的合资公司。这类企业熟悉中国的政策要求,手里也握着稳定的销售渠道,比日本本土企业更容易打通关节。 早在 2014 年,国内的獐子岛集团就通过香港公司拿下了日本丰海通商 90% 的股份,这家日企在北海道有个 1.65 万平方米的加工厂,专门做贝类加工出口,具备直接对接当地渔连和加工的能力。 还有一种可能是伊藤忠商事这类大型日企的在华关联公司,去年 11 月底福州举办的日资企业水产对接会上,伊藤忠商事就亲自到场,当时就有不少人猜测他们在为日本水产品重返中国市场铺路。 不管是哪家公司,能成功通关都离不开过硬的资质。按照我国海关要求,进口日本水产品必须获得输华注册资质,还要提供完整的 “五证一单”,包括卫生证、放射性检测报告、捕捞海域经纬度证明、冷链温控记录等。 这批扇贝不仅产地明确是北海道鄂霍次克海,还接入了区块链溯源系统,能关联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海水监测数据,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 扇贝想进中国市场,还得闯过三道检测关。日本官方先做初检,确保产品符合基本标准;到了中国口岸后,青岛海关会用专业设备进行复检,检测 26 种放射性核素,精度能达到万亿分之一克;进入销售环节前,还要再做一次贝毒复查,确保万无一失。 这次通关的扇贝,铯 - 137 含量只有 0.008 贝克勒尔 / 千克,远低于我国规定的 0.05 贝克勒尔 / 千克的标准。 不过市场反应却有点两极分化,消费者心里还是有顾虑,毕竟核污染水排海的阴影还没散去,就算有检测报告,很多人还是不敢轻易尝试。一些餐饮企业也在观望,担心进货后卖不出去,只有少数高端日料店愿意率先尝试。 就在大家还在讨论这批扇贝能不能站稳脚跟的时候,11 月 19 日又传来消息,因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论,我国已经暂停了日本水产品进口申报。这意味着刚恢复没多久的中日水产贸易,又陷入了不确定性。 其实这次有条件开放日本水产品进口,并不是认可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海行为,我国外交部早就明确表示,解禁不等于认可排海,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一直没变。开放的核心是建立在严格的产地限制和检测标准之上,既给国内市场多了一个选择,也给日本渔业一个展示合规能力的机会。 这家进口公司能抓住政策窗口期,拿下首批进口资格,确实展现了较强的合规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但后续能不能继续运作,还要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政策变化。 市场多元化是趋势,除了日本扇贝,现在市面上还有印尼、阿根廷等国的进口海鲜,以及大连海参、舟山带鱼等优质国产水产,消费者的选择其实很多。 你会愿意购买经过检测的北海道扇贝吗?对于这种有条件开放的贸易,你觉得该支持还是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