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志愿军撤军前,黄继光弟弟当逃兵被抓回,他含泪承认:黄继光是我哥。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专题策划丨英烈精神不朽 后人接续奋斗——守护黄继光精神高地) 1958年春天,朝鲜半岛的冰雪开始消融,山间溪流潺潺作响。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批撤离这片战斗过的土地。 在即将回国的队伍中,有一位名叫黄继恕的年轻战士。 他站在营地外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涌起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临时营地的帐篷上,黄继恕仔细整理着自己的行装。 他的手轻轻抚过军装上的褶皱,目光却不时飘向远方那座著名的597.9高地。 作为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弟弟,他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未了的心愿。 就在部队准备出发的前一天傍晚,黄继恕趁着战友们忙碌的间隙,悄悄离开了营地。 他带着简单的干粮和一个军用水壶,踏上了通往597.9高地的山路。 山路崎岖,他的军靴踩在碎石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林间的鸟儿偶尔发出几声啼鸣。 连队发现黄继恕失踪时,已是夜幕降临。 连长焦急地召集战士们询问,得知有人曾看见黄继恕往597.9高地方向走去。 连长立即驾驶一辆军用吉普车,沿着颠簸的山路追寻。 车灯在黑暗中划出两道明亮的光柱,惊起了路旁灌木丛中的野兔。 经过数小时的寻找,连长终于在黎明时分找到了疲惫不堪的黄继恕。 年轻人正靠在一棵松树下休息,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倦容。 连长跳下车,既生气又担忧地走到他面前。 在连长的严厉质问下,黄继恕终于道出了深藏心底的秘密: 他的三哥就是在597.9高地牺牲的战斗英雄黄继光。 这个真相让连长深感震撼。 他沉默片刻,拍了拍黄继恕的肩膀,决定陪他完成这个心愿。 两人继续向597.9高地进发,吉普车在晨雾中缓缓前行。 站在曾经战火纷飞的高地上,黄继恕的心情格外沉重。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洗得发白的手帕,小心翼翼地包起一捧泥土,又捡起一枚锈蚀的弹壳。 迎着初升的朝阳,他对着空旷的山谷大声呼喊,声音在山间回荡。 这个故事要追溯到1954年。 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中国政府应朝鲜方面请求,决定派遣新兵协助朝鲜战后重建。 在四川中江县的一个普通农家院里,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对最小的儿子黄继恕说出了那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话。 年仅20岁的黄继恕至今还记得,1952年那个令人心碎的秋天。 当三哥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乡时,整个村子都笼罩在悲痛之中。 怀着对哥哥的思念,黄继恕毅然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哥哥生前所在的部队。 在朝鲜的四年间,黄继恕始终牢记母亲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特殊身份。 他和其他战士一样,参与各项重建工作,住帐篷、吃干粮,从不要求特殊照顾。 直到这次临行前的特殊行动,他的秘密才被揭开。 带着那包珍贵的纪念品,黄继恕随部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当他推开熟悉的木门,看到母亲正在院子里喂鸡时,眼眶不禁湿润了。 他跪在母亲面前,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个用手帕包裹的"礼物"。 这次特殊的经历让部队领导对黄继恕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随后举行的表彰大会上,黄继恕作为优秀战士代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当主席亲切地询问他家中情况时,黄继恕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两年后,黄继恕陪同母亲再次来到北京。 在简朴的会客室里,邓芳芝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领导人递上的茶水,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这个英雄家庭的故事,成为那个特殊年代里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黄继恕总会想起在朝鲜的那个清晨,想起站在597.9高地上呼喊哥哥的情景。 这段经历不仅完成了对英雄的告慰,也见证了一个普通战士对家国情怀的坚守。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