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欧元的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是俄罗斯自己,就这么明晃晃地,用你的钱,买炮弹,轰你的家,怎么做到的? 要理清这中间的门道,得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制裁行动讲起。 当时欧盟牵头对俄罗斯发起多轮制裁,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冻结了俄罗斯央行存放在欧洲的巨额资产。 综合多方信息汇总,这些被冻结的资产规模在1850亿到2000亿欧元之间,大部分由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托管,原本是俄罗斯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重要储备金。 直接动用这笔本金显然行不通,不仅违背国际法,还会让欧洲金融市场的信誉彻底崩塌,欧盟不敢冒这个险。 可既要给乌克兰输血,资金又得有着落,于是便把主意打到了这笔资产产生的利息上。 真正的关键动作,发生在去年5月。 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一项看似普通的法案,其中一条核心条款明确指出:“冻结资产产生的新生收益,可用于支持乌克兰。” 别小看这句表述,它直接将原本归属俄罗斯的“主权资产衍生收益”,硬生生定义成了无人认领的“无主新生资产”。 这种看似合规的文字转换,让挪用利息有了“法理依据”,也为后续资金使用铺平了道路。 按欧洲央行当前的利率测算,这近2000亿欧元冻结资产,一年产生的利息就有40亿欧元左右,这些钱全被统一划入了“欧洲和平基金”这个专门账户。 丹麦此次交付的8.3亿欧元援助,便来自这个账户。 依据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官方公告,这笔钱的来源明确标注为“冻结资产意外收益”。 这已是欧盟第二次动用这类资金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意味着这种操作已从“尝试性”转向“常规化”。 丹麦在这笔援助里还藏着自己的小算盘,除采购无人机、火炮和防空系统等前线急需装备,还专门划出部分资金用于所谓“丹麦模式”的军事培训项目,此前已有3000多名乌克兰士兵接受过这类培训。 这种“用他人钱财做人情”的做法,表面上让丹麦赚足了名声,实则在欧洲内部引发了不小的恐慌。 反应最强烈的是比利时,大部分冻结资产的托管地,欧洲清算银行就设在其境内。 比利时政府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做法会让全球各国质疑欧洲金融市场的安全性,日后谁还敢把大额储备金放在欧洲?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更是直接反对,认为将这笔钱变为战争预算只会延长冲突,坚决不参与相关计划。 意大利和法国也表达了担忧,害怕国际法院日后裁定此举非法,让欧盟背上巨额金融负债。 俄罗斯的反应自然是强硬回击。 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直接定性:“这是非法没收俄罗斯财产,说白了就是盗窃。” 他还放话称,任何参与侵占这笔资产的个人与国家,都将被追究责任。 俄方已采取实际行动,多家俄罗斯银行和企业联合起诉欧洲清算银行,要求赔偿被冻结资产的损失,俄罗斯外交部也向国际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可现实情况是,这类国际官司的审理周期往往长达数年,欧盟早已摸透了这个门道,甚至计划将资产冻结期延长到5年,即便最终败诉,也早就把钱花光了。 俄罗斯的憋屈之处,还在于反制手段的局限性。 俄方虽冻结了境内部分欧盟企业的资产,比如部分能源设备与工厂,但这些资产的规模,与被冻结的央行资产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完全形成不了对等反制。 更关键的是能源贸易环节,尽管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中印等国的天然气出口,可短期内仍无法完全绕开欧洲的结算系统,相当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经结算流程变成援助乌克兰的武器,这种无力感可想而知。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操作正在悄悄撕开全球金融秩序的口子。 欧盟内部已在酝酿更激进的方案,计划以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本金为抵押,发行所谓的“乌克兰重建债券”。 这比挪用利息的性质严重得多,相当于未走任何法律程序,就给俄罗斯扣上了“战败国”的帽子,强行瓜分其主权资产。 要知道,俄罗斯从未签署过任何战败协议,这种做法一旦成真,便会给全球金融规则开一个极坏的先例,今天能以“支持乌克兰”为由动俄罗斯的钱,明天就能以其他名义动别的国家的储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