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最新修订的酒精管制法,将管制范围从商家扩大到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只要在饮用酒精饮料,就会被罚款,最高1万泰铢(约2000元人民币)。1点55分下单,2点前没喝完也算违规。每一口酒都成了“风险点”,原本轻松的餐桌也变得紧张起来。 餐饮业最先喊冤。这几年行业本来就很困难,正处在复苏的关键时期,“限时喝完”势必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有人会推迟用餐时间,有人干脆不点酒;连锁店要改变流程,小店要进行培训,服务节奏被打乱,“细水长流”的生意被一截一截地切割开来,店内的氛围也会在2点的时候骤然下降,形成被调侃的“秒表经济”。 旅游业也感到很焦虑。反对党议员塔奥皮霍普·拉姆吉特直言:游客在限制时间前点酒,餐没吃完、酒没喝光就被罚?一旦执法画面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就会损害泰国长期以来的“友好、松弛、好客”的形象。游客最怕麻烦、不确定,一条“喝慢了被罚”的差评就抵消了无数的宣传。 执法方面更显为难。卫生部门表示罚款会“酌情裁量”,听起来很宽松,但是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什么叫做“饮用中”?剩下多少属于违规?谁来认定、怎么取证?网友开玩笑说“要不要请道德警察挨桌查进度”,暗指背后的焦虑。在腐败问题长期存在的社会背景下,模糊的空间很容易变成灰色交易,“罚与不罚、罚多少”的问题如果落到“一念之间”,公众自然会不信任。 时间限制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从1972年军政府时期开始,泰国就规定了下午2点到5点、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11点不能卖酒,佛教节日全天不能卖酒。几十年过去了,城市节奏和旅游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老规矩却显得过时了,被指责为“仪式感”,这很难符合当下午间商务餐、早午餐、旅途中的落脚用餐等场景。 支持者常拿酒驾致死的数据来争辩: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10200人,道路安全不能忽视。但是反对者认为一刀切的效果如何呢?不驾车的人在餐馆小酌也被限制了;酒后驾车、超速、闯红灯等危险行为,不靠严格的查处和处罚,只靠时间限制很难奏效。公众所期待的并不是“可见的动作”,而是“可以改变行为的手段”。 实际上就是三者之间的较量: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经济发展。政府想要规范来维持秩序,社会希望政策贴近生活;餐饮要灵活、旅游要开心、执法要有尺度、公众要信任。一杯酒,政策的复杂性。 如果不把细节做实,麻烦就会接踵而至:谁来判断“正在饮用”?桌上有两杯酒,一杯没动,一杯在喝,是不是一样的处罚?啤酒和烈酒是否可以归为一类?服务员收杯子引起纠纷,怎么办?是否有告知义务、缓冲时间以及申诉途径?流程不明确,只能依靠一线的经验来弥补,经验有高有低,结果自然也就参差不齐,矛盾也随之产生。 新规还将商家和顾客放在了对立面。以前是商家不能卖,现在连顾客都不能喝。餐厅也得当半个执法者的角色,动作太大了,会影响顾客的就餐体验;动作太小了,又怕被连坐(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连坐,但商家会自我施压)。这和“放松休闲”的餐饮、旅游氛围是相悖的。 专家建议分区分场景施策:旅游区、酒店、封闭管理场所可以更灵活;学校周边、事故多发路段要更严格、更密集提示。补齐教育短板,对青少年、驾驶人和餐饮从业者进行从源头到末端的闭环培训。透明可以重建信任关系。罚与不罚、怎么罚、由谁罚,都要全程留痕:现场执法时要配备记录设备,流程要公开可查,数据要定期公布,要设立明确的申诉渠道,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减少揣测和滥用的可能性。 民生政策最不能只重形式、忽视成本。能不能晚一点喝,表面上是喝还是不吃的问题,实际上则是国家和公民之间怎样对话,怎样把善意变成可以执行的细则,怎样把要安全变成愿意配合的秩序。并非要完全放开:交通安全之痛是存在的,节日减少酒精风险是有共识的。但是要分清界限,配套要齐备,不能让好的出发点变成差的体验。与其盯着杯中的酒,不如盯着方向盘;与其争那五分钟,不如守住路上的每一分钟。 管,是为了使生活更加有条理,并不是为了增加麻烦。每一条最终都得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能不能少给服务员添麻烦、不让游客困惑、不让商家暗中截留、让警察在阳光下执法,答案就看执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