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辩越糟?克宫否认普京与拉夫罗夫不和,痛失要职内幕曝光 克里姆林宫刚刚否认了“

卢师说夜谈军武 2025-11-20 13:34:48

越辩越糟?克宫否认普京与拉夫罗夫不和,痛失要职内幕曝光 克里姆林宫刚刚否认了“普京和拉夫罗夫不和”的说法,塔斯社也强调了“位置稳、团队稳”。镜头一转,拉夫罗夫连续缺席重要场合,并且被证实不再担任俄罗斯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代表团团长。 拉夫罗夫是谁不用多说了,他是俄罗斯外交方面最硬的角色,偏偏在俄乌冲突僵持的时候,他就退居一隅了。普京亲自主持的线下安理会会议,议题指向“在美国推进核试验背景下的应对准备”。这样的议题惯例需要外交部长出面,结果拉夫罗夫没来,会后俄罗斯的立场依然强硬,但是缺少了那层细腻的“外交翻译”,不免让人产生疑问。 另外一个信号就是他不再担任俄罗斯参加G20会议代表团的团长,该职位不同于外长,但是分量很重,关系到一个国家对外宣传和谈判的节奏。 与此同时战场进入了拉锯战,乌军在克里米亚方向密集使用无人机,企图切断后方;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利用浓雾进行渗透,阵地战如同齿轮咬合。双方诉求完全对立:俄方要求承认实际控制区、坚持中立、不加入北约、不引入西方力量、推进非军事化、保障俄语族群权益;乌方和西方则依靠战场优势加上经济压力逼迫对手退让。 在此背景下,外界把目光投向了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布达佩斯峰会”,有人认为这是普京和特朗普直接见面的机会。风声越来越大,但是临近的时候又突然取消了。原因指向一次俄美“预备沟通”,拉夫罗夫与美方人士马尔科·鲁比奥通话未谈拢,乌克兰和平进程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停火方案缺少地面支撑。通话的具体情况以及通话双方的身份没有权威的文本记载,信源不一致,需要注意。 焦虑不单是人事变动引起,也与俄罗斯接下来外交工作的节奏有关。拉夫罗夫在对乌问题上一直坚持强硬立场,底线十分清楚。立场稳了,说话的分量也就稳了。现在他的“舞台面积”变小了,对外发声会不会更加“军方化”,减少一些外交上的余地?如果谈判的话语权重新分配的话,这些可以调整的空间,会不会被更加直接的表态所取代? 另一边的情况是,美国推停火方案、释放核试验相关准备的风声,现实操作却受到战场的拖累。外交希望按下暂停键,但战场不同意;战场想要用行动来创造谈判的条件,外交又得考虑制裁以及盟友。节奏被打乱了,那么人就要改变位置,拉夫罗夫为关键接口,稍移即引起外界注意。 拉夫罗夫没有参加安理会的线下会议,直接的结果就是俄罗斯在核问题上对外的叙述缺少了一层“润色”。立场不变,但是缺少了一个资历深厚的“翻译官”,给盟友的解释、给对手的警告、给中立方留白,就由别人来填补,能不能补上,考验的是技巧和节奏。 眼前的改变不见得就是人事变动,也不意味着路线改变。更像是一场持久战中的重新布兵,战场和外交相互制约,资源集中到重要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某人出了事,而是棋盘上走的步子变了。每次调度都会被外界放大为大新闻,尤其是现在,俄方对外表述链条中的任何改变,都会被解读为“强硬升级”或者“谈判退潮”。 接下来我们看看:拉夫罗夫是否会回到更多的第一线场合?俄罗斯在对乌问题上公开表态时是否会有所改变?G20由谁带,用的是什么沟通方式?除了安理会之外,双边或多边的“走廊外交”是否可以更换主角?外界短期内难以获得完整的画面,但是每次出席、表态以及通稿都会给外界提供一些拼图碎片。 大国之间的博弈并非戏剧,但是每一场博弈又像是一场戏。信息的真假、姿态的软硬、人员的进退,都在引起情绪。把能说的说清楚,把不能说的少说,使动作和话术相匹配,这是对内对外的双重交代。

0 阅读:0
卢师说夜谈军武

卢师说夜谈军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