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

经略简料 2025-11-20 15:20:36

关于深圳印度员工的事,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大家反感的从不是外籍人士,而是无视规则的特权感! 事情发生在深圳科技园腹地的一家AI公司。按理说,这里的职场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茶水间理应是休憩充电的安静角落。可对于这家公司的行政和保洁来说,过去的这个月简直是噩梦。 管道不是无缘无故罢工的,短短三十天内硬生生堵了三回。负责清理的阿姨每次都得戴着手套,从管壁上抠那些凝固成块的黄褐色油垢。 这些甚至比老式土灶台还要顽固的污渍,源头直指几个核心技术岗的印度员工。自带咖喱餐本是个人饮食习惯,无可厚非,但将带着厚重油腻的残羹冷炙顺手倒进用来洗杯子的水池,这就不仅仅是生活习惯差异的问题了。 比管道堵塞更让人心塞的是听觉上的轰炸。大家都在格子间里争分夺秒敲代码,这几位外籍老兄倒好,三五成群往公共区域一钻,仿佛那是自家后花园。 那混合着母语的洪亮嗓门,甚至能穿透隔壁部门开视频会议的门缝。当本土的行政小姑娘鼓起勇气去沟通,对方抛回来的理由却傲慢得理直气壮:“我们在家乡就是这样,你们要习惯国际化。” 在这套“反客为主”的逻辑里,卫生标准和办公礼仪似乎都得为他们的“习惯”让路。 如果说外籍员工的散漫点燃了导火索,那么公司管理层的“跪式处理”才是真正的炸药桶。 当行政部门那几张不痛不痒的中英文提示贴纸彻底失效后,本土员工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十几个受够了噪音和异味的员工联合向HR施压,希望能看到真正的整改。 结果呢?一场所谓的协调会,把“双标”演绎得淋漓尽致。对着印度员工,高管们是轻声细语的“以后注意影响”;转过头面对自家本土员工,画风突变成了严肃的说教,什么“要尊重跨国文化差异”,什么“要有包容心态”。 这一刻,老员工们的心凉了半截。因为大家都没忘,仅仅就在半年前,一位兢兢业业的本土程序员因为在茶水间接了个稍微大声点的工作电话,就被行政当场抓住典型,不仅全公司通报记过,连那个月的绩效奖金都被狠扣了20%。 同样是噪音干扰,同样是违反办公纪律。本土员工换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处罚,外籍员工换来的却是“不得罪核心人才”的令箭。 据内部消息透露,HR私下里的解释更加露骨——这几位手握核心算法,老板都要让三分,大家只能忍一忍。这种为了留住所谓“技术大牛”而把公司规章制度当成擦脚布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一位深耕算法五年的本土骨干,已经默默更新了简历。 这种“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家深圳的写字楼。当个别人发现自己的“脸孔”可以成为逃避规则的通行证时,底线就会被一次次突破。 将视线移向江西庐山。就在今年4月,那是不仅严禁下水、更是作为周边村民水源地的“爱池”。 三名印度游客完全无视旁边立着的中英文警告牌,脱了衣服就跳下去洗澡,还像在自家浴缸里一样搓肥皂,把那个原本清澈见底、村民赖以生存的国家级水源地,搞得漂满了白色泡沫。 再看看今年9月广东某高架桥上的惊魂一幕。正值晚高峰车流滚滚,两名印度男子为了拍那个只有几十秒的短视频,竟然大摇大摆站在应急车道上摆Pose。 一个负责掌镜,另一个半个身子探向桥外做着夸张动作,逼得后面的车流纷纷急刹变道。最后交警介入,两百块钱的罚单虽然开了,但相比那个险些引发连环追尾的巨大隐患,这样的惩戒力度简直轻如鸿毛。 这些行为的内核是一致的:不管是深圳职场的咖喱油垢,还是水源地的肥皂泡,亦或是高架上的玩命摆拍,他们依仗的无非就是那种觉得“身在他乡”可以被“特殊照顾”的优越感。 我们愤怒,真的只是因为他们是印度人吗?绝对不是。 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早就习惯了这种肤色各异的国际化氛围。就像福田一家芯片公司里的印度籍算法组长,他对公共环境格外爱惜,还会主动教导刚到岗的同胞,要遵守垃圾分类规则、交流时轻声细语。 还有很多在南山打拼的外企高管,开会迟到了一样会鞠躬道歉。这些真正融入的人,赢得的是尊重。 而在2023年智联招聘的一份调研数据中,我们能看到职场人内心真实的渴望:高达83%的受访者认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所带来的归属感,甚至超过了单纯的“薪资涨幅”。反感“凭身份搞特殊”的人群占比,远超对薪酬不满的人群。 大家讨厌的不是那张异域面孔,而是那副“规则是给你们定的,我是例外”的嘴脸。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无底线地迁就陋习,而是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套公正的规则下协作。 上海有一家外企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示范:一位外籍高管凭借职务之便,因私使用公司打印机,最终被处以 200 元罚款,且公司将该事件进行了全员通报。结果呢?团队凝聚力反而更强了。 信息来源:深圳市公安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5-10-30 15:37

0 阅读:35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