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总要赌国运?很多人以为是军国主义。错了!真相是,日本前首相石破茂亲口揭底:甲午一战,豪赌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直接喂饱了明治维新。 这句话撕开了日本掩盖百年的遮羞布,让我们看清所谓的“赌国运”,其核心并非军事狂热,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抢劫生意。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黄金储备仅有一千多万日元,在国际上根本排不上号,但战争结束后,《马关条约》带来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加上后来赎辽费的三千万两,折合成日元高达三亿六千万,这笔巨款让日本的黄金储备瞬间暴增至一亿四千多万日元。 有了这笔雄厚的黄金家底,日本在1897年迅速确立了金本位制,这步棋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日元从此有了国际硬通货的信用背书,成功拿到了挤进欧美列强金融圈的入场券。 从此,无论是打日俄战争还是全面侵华,日本都能轻松地从国际上借到钱,为它的战争机器持续加油,甲午赔款,就是日本后续所有侵略扩张的金融启动资金。 这场金融变革还催生了日本国内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三井、三菱这样的财阀,通过帮助政府打理这笔不义之财和承接海量的军事订单,与军方、政界形成了“铁三角”。 财阀靠战争发财,军方靠财阀的武器壮大,而政府则靠发动战争掠夺的财富来平衡各方利益,这个利益共同体,成了日本一步步滑向战争深渊的内部推手。 这笔巨额的“投资回报”,绝大部分被直接砸进了军火库,日本用它从英国订造了当时最先进的“富士”级战列舰,购买了成百上千门新式大炮和机枪,这些用中国人的血汗钱换来的武器,最终又被用来对付中国人。 同时,另一部分资金则被用来建设像八幡制铁所这样的重工业基地,但日本本土资源贫瘠,这些工厂的原料,依然要靠掠夺中国来解决。 湖北大冶的铁矿、抚顺的优质煤炭,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在那里被制造成枪炮弹药,再反过来投入到对中国更大规模的侵略中,形成了一个“抢劫—发展—再抢劫”的死亡闭环。 甲午战争的“成功”,让日本彻底迷上了这套“以战养战”的模式。他们在日俄战争中故技重施,夺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把南满铁路变成了自己的印钞机,靠着贩卖东北大豆的利润,就养活了关东军三分之一的兵力。 等到九一八事变之后,整个东北沦陷,日本的掠夺变得更加系统和疯狂,东北的粮食、煤炭、钢铁等一切战略物资,都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日本本土,支撑着它那台贪得无厌的战争机器。 到了全面侵华时期,日本更是将这套模式玩到了极致,扶植起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一系列傀儡,让他们负责搜刮中国的民脂民膏,承担侵华日军的巨额开销,上演了一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丑剧。 所以,日本的“赌国运”,从来不是什么头脑发热的冲动,而是一场场精心算计的买卖,他们算准了当时中国的软弱,算准了抢劫的收益远超风险。 军国主义只是它披在身上的一件外衣,用来粉饰其贪婪的强盗本性,其真正的目的,就是通过战争和掠夺,快速实现国家崛起。战争是手段,抢劫发家才是那背后最真实、最丑陋的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