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刊文表示,特朗普让北京终于知道一点,那就是中国已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 11月20日,这家美媒指出,中国不仅顶住了美国在各方面的经济压力,还利用自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采取了令华盛顿难以招架的反制措施。长期产业空心化让美国在这场交锋中显得准备不足,既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对等回应,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反击。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发关注,不只是因为它出现在贸易战暂时告一段落之后,更因为它反映了一个现实:这场摩擦的结束,不单是关税和谈判上的休止,而是全球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层变化。 美国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阻止中国的崛起,从“重返亚太”到全面施压,但这次对抗的结果让它意识到,旧的优势已经不能确保胜出。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承认,中国在这场较量中的策略打到了美国的弱点,全球供应链是美国经济运转的重要依靠,中国在关键环节的掌控力,让反制措施具备了直接的破坏性。 美国的问题在于,多年的产业转移让国内生产体系残缺,一旦供应链受限,它恢复产能的速度和力度都不足。这种缺口在对抗中被放大,使美国自身的虚实暴露无遗。 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贸易上的挫败,更是一次信心的打击,它的盟友看在眼里,动摇的是对华盛顿长期承诺的信任。 当美国在自己主导的战场上都难以站稳时,那些依赖美国安全保障的伙伴就会怀疑,它在更敏感、更高风险的事务上是否还有足够的决心。例如在台湾问题上,北京可能会更有底气去试探美国的反应,因为它已经看到,美国在经济战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这场较量也意味着,美国十多年来针对中国的遏制战略可能到了尽头,从奥巴马的地缘布局,到特朗普的关税战,美国用尽各种手段来压制中国的发展,但结果是自身的地位被削弱,影响力出现下滑。 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变化,无论它承认与否,两个大国将在地球上长期共存。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不是为了与美国争夺所谓的平起平坐地位,而是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真正重要的是,让美国接受一个事实:中国具备与它平等对话的能力,这样的认知转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美国精英阶层一旦平视中国,会更容易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也更可能与中国展开平等合作。 未来,美国或许会慢慢接受这个现实。这不是因为中国刻意去争取,而是全球格局的演变推动的结果,实力的对比、供应链的掌控、战略的韧性,都让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次,美国的认知调整将成为全球秩序变化的重要一环,而中国将继续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