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德国惊呆了,法国傻眼了,日本无语了,荷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发出惊叹!如今中国10个世界第一,惊艳全球!高科技领域更是让西方国家叹为观止!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就在11月16日,清华大学和施普林格·自然联合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显示,北京在“科学中心”维度,首次登顶全球第一。 咱的粤港澳大湾区也不含糊,综合排名跃升两位至全球第四,成了前十强中进步最显著的地区,上海稳居全球科研城市第二,自然指数调整后份额在2023至2024年间增长了近20%。 更令人振奋的是,全球科技创新百强城市中,中国有21个城市入围,总量仅次于美国。这些数据摆在面前,西方那些老牌科技强国,自然有些意料之外。 要知道智能计算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截至今年6月,中国智能计算力已达到788 EFLOPS,存储容量突破1680 exabytes。 这意味着我们在这项决定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更不用说我国已经发布了1509个大模型,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实实在在的硬实力,西方国家一直以为他们在高科技领域遥遥领先,现在怕是得重新掂量掂量了。 在科研前沿领域,我们的表现同样令人振奋,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数据,北京自2016年起,持续位居全球科研城市榜首。 在量子科技领域,中国与美国、欧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北京在量子科技相关论文发表量上位居全球首位。 在可控核聚变这一代表未来能源方向的关键领域,中国有12个城市跻身全球发明专利数量前20,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靠咱们的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咱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仅要看它有多少论文,更要看这个国家,能做出多少实实在在的成果。 就在这个月,我国自主研发的3D打印极简涡喷发动机,圆满完成首次飞行试验。 这款发动机超过四分之三重量的零件,采用3D打印制造,大幅减少了零件数量,实现了轻量化、高性能的设计目标,它在6000米高空以0.75马赫的速度飞行了30分钟,表现完美。 同样在11月,世界最大的5000平方米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试验场成功开伞。 这种能够在300米以上高空捕获风能的技术,为我们开发新能源开辟了全新路径,这些新奇突破的科技成果,西方那些国家未必做得出来。 11月13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76”正式列编,这艘船总长75.2米,满载排水量2360吨,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最大最先进的航标作业船。 更别说在能源领域,世界首台650℃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锅炉,近日在华能玉环电厂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这款锅炉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燃煤火电机组蒸汽温度,提升至世界最高的650℃,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系列高温合金新材料,突破了高温合金“卡脖子”难题。 建成后它将刷新世界火电机组,最高运行参数和最低煤耗记录,这些成就,每一个都让人心潮澎湃。 各位可能不知道,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我们的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连续5年领跑全球。 这些成果背后,是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我们科研人员辛勤耕耘的结晶。 都说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这点上我们同样表现出色,2024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有524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的26.2%。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比2020年增加了83%,这些企业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在民生领域,智能计算也已经开始造福百姓,在内蒙古伊利集团的现代智能健康谷,每头奶牛都有个体数字健康档案,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眼部等特征,就能实现实时健康监测和精准喂养。 伊利集团已经开发了800多个智能体,大模型覆盖70%的供应链场景,从养牛到供应链管理,智能计算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 在医疗领域,上海AI实验室、临港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智能计算,短短两个月内,就发现并验证了两个新的癌症靶点,这样的科研速度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列举成果可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让大家看清楚,中国人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科技上对咱们围追堵截,没能把咱压垮,反而让咱在各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他们现在除了惊叹,还能说什么,科技自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这些成就仅仅是开始,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用户10xxx17
可国人照样崇洋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