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结婚了,婚姻变算盘,爱成快餐 我身边的朋友们大多这样,大学刚毕业时,大家还觉得结婚是件迟早的事,现在可不一样了,一聊到婚育,十个人里就有五个直接说没必要,他们不是不想找对象,是真觉得结了婚也解决不了问题,房子太贵,工作太累,女生自己也能养活自己,干嘛非得绑在一起。 有人把婚姻当成合伙开公司,两个人谈恋爱之前先商量账单,吃饭谁来付钱,水电怎么分摊,孩子补习费用谁出,全都列得明明白白,连婚前协议也成了常见做法,听起来很理性,实际上却显得冷冰冰的,家本来是个让人放松的地方,现在倒像签合同的会议室,我表姐就是这样,她说图个省心,可我看她和丈夫连一起看电影都要各付各的,感情里哪还有温暖的感觉。 现在谈恋爱不再是为了结婚做准备,老一辈人总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可00后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觉得恋爱就是为了开心,有人陪着聊天、吃宵夜、一起打游戏,只要当下过得舒服就好,至于彩礼、婚房、生孩子这些事,能避开就避开,这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压力太大,不如先顾好自己,但这种关系很容易结束,今天还甜甜蜜蜜,明天可能就没有联系了。 还有人尝试开放式关系,他们用软件认识新朋友,和伴侣商量好可以跟别人约会,条件是互相坦诚,这种做法听起来很新潮,其实是想解决一个人孤单、两个人相处累的问题,支持者认为这是诚实地面对人的需求,反对者觉得这是在欺骗自己,我没有经历过,但听朋友说这种关系特别考验信任,稍不注意就会破裂,法律上不承认,社会也没有准备好接受,所以只能在小圈子里私下进行。 现在的婚姻制度其实只实行了七十多年,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才正式规定一夫一妻,在这之前,纳妾、包办婚姻和童婚都很常见,制度是人制定的,也会随着时代改变,现在年轻人并不是反对结婚这件事,而是不接受那种为了家庭就得牺牲自己的想法,可是新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父母觉得子女应该成家,子女却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的处境。 最吊诡的是,大家嘴上说着自由,心里却觉得孤单,社交软件刷个没完,朋友列表里几百号人,真正能聊聊心事的没有几个,我有个同事每天晚上看短视频到凌晨,说是为了放松,其实在躲开那种空荡荡的感觉,钱钟书讲的那个“围城”现在有了新样子,外面的人不想进去,里面的人也未必过得舒服,有些人从婚姻里逃出来,结果发现一个人过日子更难受。 说到底,不是婚姻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结婚更多是为了共同生活,现在却要求情感上的理解、经济上的自主和生活中的自由,这三者很难全部实现,于是很多人选择折中办法,要么不结婚,要么把婚姻过得像合作关系,要么把恋爱谈得像消费行为,这种变化不是倒退,而是现实压力下的调整,有人坚持传统婚姻模式过得不错,也有人尝试开放关系反而更幸福,关键在于选择哪种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对自己诚实,既不欺骗自己,也不勉强自己。 没人规定爱情必须长成什么样子,有人愿意安稳过日子,有人喜欢找点新鲜感,也有人宁可自己一个人待着,只要不打扰别人,怎么活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再自由的关系也得有边界,再独立的人也离不开和别人的联系,孤独没什么不对,但长时间得不到关爱确实让人难受,现在看到那些说婚姻已经死掉的文字,总觉得讲得太过了,婚姻没有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