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末多尔衮突然去世后,满清当时已经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了。   多铎死在多

墨忆 2025-11-21 17:17:03

1650年末多尔衮突然去世后,满清当时已经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了。   多铎死在多尔衮前一年半,1649年3月,这位36岁的豫亲王感染天花,十几天就没了。   多尔衮当时正在山西平叛,听到消息立刻往回赶。到居庸关时,换上素服,号哭着奔向京城。   那时候他心里恐怕就犯嘀咕,自己这一辈能打的宗室本就不多,多铎既是弟弟又是左膀右臂,这下等于断了条胳膊。   可悲痛归悲痛,仗还得接着打,那会儿南方的南明永历政权还在撑着,张献忠的余部李定国、孙可望更是在西南闹得凶,多尔衮只能强撑着主持军务,没成想一年多后,自己竟在狩猎时坠马重伤,匆匆离世。   消息传开,南明那边甚至传出“满清无将”的论调,可他们不知道,多尔衮活着的时候,早有一批将领在战场上摔打出来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这老爷子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早年跟着打宁远、征朝鲜,论军功和资历都够分量。多尔衮掌权时他虽被压了一头,但手里一直握着镶蓝旗的兵权,多尔衮一死,他立马就牵头稳住局势,没过多久就亲自带兵南下,盯着江浙一带的南明残余势力,半点不含糊。   还有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这人虽说性格鲁莽,但打仗的本事是真过硬。从入关追剿李自成,到后来打张献忠,他几乎没歇过,手上还攥着正白旗的精锐。多尔衮刚死那会儿,阿济格甚至想趁机夺权,虽说最后被顺治帝清算,但1650年末的时候,他手里的兵还实打实的,真要是有紧急战事,拉出去就能打,论带兵经验,比不少年轻宗室强得多。   更关键的是,满清早就不靠宗室单打独斗了。那些早年投降的汉人将领,这会儿已经成了战场主力。   孔有德带着“定南王”的头衔,1650年正围着广西打,把南明的桂林城围得水泄不通;尚可喜和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守着广东,一边镇压地方叛乱,一边盯着南海的郑成功,俩人都是从辽东一路打过来的老将,对付南明军队熟门熟路。这些人手里有自己的军队,又熟悉中原地形,成了满清南下的“尖刀”,多尔衮在不在,他们的战事都没停过。   就算是年轻一辈的宗室,也有能挑大梁的。多铎的儿子勒克德浑才二十出头,却已经跟着打过江南、平过湖广,早在1647年就因功封了顺承郡王。多尔衮去世后,他接过了部分军务,跟着济尔哈朗练兵,虽说不如父辈名气大,但战场上的章法一点不少。   还有八旗里的老将,像鳌拜、索尼这些人,从松锦大战就开始拼杀,入关后更是大小仗打了上百场,论冲锋陷阵的本事,压根不输那些亲王贝勒。   其实说“没人能带兵”,多半是因为多尔衮和多铎之前太耀眼,俩人一手策划了入关、灭南明弘光政权等关键战事,掩盖了其他人的光芒。   可满清的军事体系早就不是“靠一两个人撑着”的局面了:宗室里有济尔哈朗镇着场子,异姓王在南方攻城略地,八旗宿将盯着核心战场,连年轻一辈也在快速成长。1651年孔有德拿下桂林、1652年尚可喜击退李定国的进攻,这些胜仗全是在多尔衮死后打的,要是真没将才,哪能有这战绩?   说到底,多尔衮兄弟的去世更像是满清军事力量的一次“换挡”——从宗室亲贵主导的核心战力,转向了“宗室+降将+八旗宿将”的多元体系。这种体系或许少了当年多尔衮那种“一人说了算”的魄力,却更稳当,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离世就垮掉。南明那边没看透这点,还抱着“满清无将”的幻想,最后被慢慢蚕食,也就不奇怪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墨忆

墨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