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琉球想自立的门户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日本,也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 而琉球的原住民居然占总人口的10%都不到,如今人口146万,原住民10万都不到,原住民人口太少,这是琉球无法自立的最大关键所在,所以人口真的太重要了。 在琉球是否能走上“自立之路”的话题上,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地缘政治的较量,是日本的压制,是美国的军事围堵,是中国的旁观。 但把外部压力放一边,真正挡在琉球面前最大的门槛,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准确来说,是琉球原住民的人太少了。 根据冲绳县政府2023年发布的数据,琉球总人口约146万人,但其中纯血统琉球原住民连10万都不到,占比甚至不足7%。 这意味着,琉球原住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成了“绝对少数”。 说到底想搞独立,得有群众基础,有人认同、有文化认同、有语言、有历史脉络,但现在,琉球这些“民族自决”的底子,几乎全被掏空了。 琉球并不是没有独立的历史,早在14世纪,琉球王国就已经形成,并且和中国明清两朝维持着稳定的宗属关系。 依靠海上贸易,琉球曾一度兴盛,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然而到了1609年,日本萨摩藩入侵,将琉球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那开始,琉球便陷入了中日双重附属的尴尬状态。 真正的转折是在1879年,当时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开始对周边小国“动手术”,琉球王国被强制废除,设立冲绳县,国王尚泰被押送东京,王族体系彻底解体。 琉球人曾多次向清廷求援,最著名的一次是林世功在北京自杀殉国,但未能改变琉球被吞并的命运,从那以后,琉球的独立轨迹就被彻底打断了。 二战结束后,美军占领琉球长达27年,直到1972年才将“施政权”交还日本,但美国保留了大量军事基地的使用权。 这些基地至今仍然覆盖冲绳岛约20%的土地,使得琉球在“回归”日本之后,始终处于一种“半军事托管”的状态。 这种历史上的多重统治,不仅改变了琉球的政治归属,也彻底打乱了其人口结构,从日本吞并琉球开始,同化政策就没有停过。 不仅禁止琉球语,废弃传统文化,还大规模引入日本移民,把琉球人迁往日本本土,加上战争年代日军在琉球的屠杀,原住民数量锐减。 据《冲绳战纪》等资料记载,仅在冲绳战役中就有约26万人死亡,相当于当时琉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今天的冲绳,人口虽然破了百万,但绝大多数是日琉混血或直接迁入的日本人,琉球语几乎只在部分老年人口中流传,年轻人更多使用日语。 根据日本共同社2023年的一项民调,仅有8%-10%的冲绳人支持独立,超过四成的人虽然不认同自己是“日本人”,但也并不倾向独立。 这并不奇怪,毕竟要让一个没有足够文化认同、没有独立语言、没有经济自足能力的群体去“建国”,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理想主义。 琉球原住民的人口减少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和现实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日本政府长期不承认琉球人为原住民族群,直到2019年才通过《阿伊努民族支援法》,但这项法律根本没把琉球人算进去。 在经济上,冲绳的人均GDP长期落后,仅为日本本土70%左右。 虽然美军基地经济在1970年代曾占到冲绳经济的23%以上,但如今已降至5%左右,然而日本政府却继续推动基地扩建,忽视当地民众的反对。 2019年,冲绳县举行公投,70%以上的选民反对美军在边野古建新基地,但日本中央政府并未采纳民意。 在当地人看来,自己既无法决定土地的用途,也无法主导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更没有多少发言权,这种政治边缘化进一步削弱了琉球人对“独立”的兴趣。 对比来看,人口结构的影响几乎在所有类似案例中都一目了然,以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为例,原本是德国东普鲁士,在二战后划归苏联。 苏联政府将当地德国人全部迁出,大量安置俄罗斯族,今天加里宁格勒的居民中99%以上是俄罗斯人,结果就是没有任何独立诉求,俄罗斯对这块“飞地”控制得毫无悬念。 再看看美国的印第安人,虽然他们是北美最早的居民,但如今在总人口中占比仅1.1%,而且分散在各个保留地,文化认同被边缘化,自治权有限。 即便有法律保障,但在影响力和实际治理能力上,也远远无法构成“独立”的基础。 这些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没有人口基础的“民族自决”,往往只是纸上谈兵。 琉球的情况更为复杂,不仅是人口比例低,还面临文化传承断裂、语言濒危、年轻人认同缺位等多重困境。 目前琉球的独立组织,比如“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虽然一直在努力发声,但成员数量有限,社会支持度不高。 特别是年轻人,更关心的是就业、生活、经济补贴,而不是去追求一个看起来遥远又模糊的“国家梦想”。 在国际层面,美国将琉球视为“太平洋不沉航母”,部署大量军事力量,战略地位极高。 信息来源:《政府庆祝,县民游行——“回归”50年,冲绳民众人权仍遭践踏》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