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日一有冲突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人没听说抢着回日本的,起码表面上看,依然该干嘛干嘛。 每当中日关系稍有风吹草动,网上总会冒出不少声音:是不是要准备回国了?但回头一看,在日本的中国人确实有人打包行李、提前续签、甚至直奔机场, 而在中国的日本人,不管外交风向怎么变,生活节奏几乎不受影响,依旧是骑着自行车买菜、穿着西装上班、周末泡咖啡馆。 这个差异,表面看是态度问题,深挖下来,其实是社会环境、生活根基和历史惯性的合力反应。 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每次风波出现,侨民群体的反应总是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分化。 在日本的中国人更容易产生撤离倾向,而在中国的日本人却“稳如老狗”,2025年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公开场合提到“台海若有战事,日本将进入存亡危机事态”,引发中方强烈反应。 中国外交部随即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并发布安全提醒,建议中国公民谨慎前往日本,然而在华的日本人并没有因此出现明显的撤离动作,生活照常,社交如常。 这一差异首先与两国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日本在外交摩擦时期,舆论往往迅速倾向对立情绪。 尤其是右翼媒体在报道中频频使用煽动性语言,网络空间也容易出现极端言论,这些都直接加重了在日华人的心理负担。 中国驻日使馆在敏感时期往往会加强安全提醒,这虽是出于保护目的,但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风险感知。 而在中国这边,即使出现外交摩擦,中国官方的舆论导向始终强调理性、克制,明确反对迁怒普通外国人,对在华日本人而言,这种社会氛围反而更具可预期性。 比如在2025年这次风波中,北京、上海等地加强了对日本人常住区的巡逻密度,相关社区也保持稳定秩序,这种稳定性,不是靠喊口号维持,而是通过多年社会治理积累下来的制度保障。 再看侨民本身的构成,也能解释两种反应模式的不同,在日本的中国人群体中,留学生和短期务工者占主体。 这类人群在日本的生活周期较短,房子是租的,工作是临时的,社交圈多局限于华人社群,生活根基浅。 对很多人来说,日本不过是人生的一站,走的时候,最多也就是一张单程机票的事。 反观在中国的日本人,情况就复杂得多。很多人是企业外派人员,有稳定的工作合同、家庭和教育安排。 日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和社会网络。 撤离,不仅意味着事业中断,还可能牵动家庭安置、子女教育甚至公司运营等一整套连锁反应,这不是说走就能走的事,对他们来说稳定生活比短期情绪更有分量。 这种差异并不是今天才有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约三分之二的在日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当时的留学生们不仅回国,还组织了“留日同学抗日救国委员会”,积极投身抗战宣传。 而二战结束后,中国境内约有200万日本侨民,绝大多数在1945至1955年间通过官方遣返渠道离开中国。 但也有约10万日籍妇女和4000名日本遗孤选择留在中国,成为“中日民间关系史”中独特的一页,这种历史惯性,在今天的行为模式中依旧隐隐显现。 文化融入程度也在悄然影响侨民的判断方式。在日本的中国人,语言障碍常常成为信息理解和判断的瓶颈。 不少人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遇到突发情况时,容易依赖朋友圈、微信群等封闭渠道传播消息,进而对风险产生过度反应。 而在中国的日本人,多数具备中文沟通能力,熟悉中国社会舆论生态,知道什么是官方声音、什么是民间情绪,也懂得如何在社区中更好地自处,这种信息甄别能力,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局势的判断和行动策略。 2025年这次中日外交摩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高市早苗的言论在中国舆论场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政府迅速表达强烈不满,并通过正式渠道进行外交抗议。 一时间,赴日旅游搜索量大幅下降,部分在日华人开始咨询回国事宜,甚至有航空公司增加了回国航班的座位数。 但在华日本人社会则较为平静,日企仍旧按原计划参展进博会,日本社区照常举办文化活动,即便舆论有所波动,线下生活却未见明显变化。 归根结底,侨民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并不只是看新闻标题,更是看他们在住在国的生活根基有多深。 对在日中国人来说,退出的成本低、情绪波动大,行动自然更直接,而在华日本人已把生活扎在了这片土地上,撤离的代价高、判断也更理性。 更深一层看,这种行为差异也折射出两国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中国在危机时期的稳定性和包容度,让外来人口有更多安全感。 而日本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舆论走向和社会情绪容易波动,外籍群体的处境随之变得不确定。 这些年,在中国的日本企业没有因为国际局势频繁抽身,反而在新能源、医药、精密制造等领域不断加码投资,这种经济依存的现实,也进一步加固了日本人在中国的“定力”。 信息来源: 《新闻周刊丨高市之“祸”:撕裂中日关系的“天崩开局”》——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