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宣布了! 泽连斯基:大规模打击乌克兰平民的俄军出手了!11月19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社交媒体对外发布消息称,俄军自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对乌克兰发起大规模打击,他的消息中带着哭腔,因这次打击造成了大量乌克兰平民伤亡。(央视新闻) 11月19日,泽连斯基通过社交媒体证实,俄军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的大规模打击已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这是俄军近期发起的又一轮冬季攻势,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80%打击目标集中于民生区域,而非军事设施。 据乌克兰国防部19日官方通报,俄军此次行动动用87枚巡航导弹、126架自杀式无人机,打击范围覆盖哈尔科夫、基辅等6座主要城市,打击重点包括居民区、供暖设施及农贸市场。 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当日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4小时内平民伤亡已超300人,其中哈尔科夫州一处农贸市场遭袭事件造成47人遇难,现场救援画面显示人员在废墟中开展搜救作业。 泽连斯基的激动表态,反映出乌方面临的多重困境。人力方面,其在2025年1月公开披露乌军伤亡已超40万人,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冲突以来乌克兰平民伤亡累计达5万人,其中2025年前10个月基辅市平民死亡人数为2024年全年的3.8倍。 物资保障方面,西方援乌力度显著回落,美国2025年对乌军援较2024年下降62%,且10月以来国会已三次否决新增援乌法案;欧盟虽已足额拨付181亿欧元援助,但其中仅12%为直接防空物资,其余多为宏观经济贷款。 11月以来,乌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发起小规模反攻,俄军随后宣布重新控制该区域。更关键的是,在美国“28点和平计划”施压背景下,俄军试图通过战场优势提升谈判筹码,迫使乌方在领土问题上让步。 这种“以打促谈”的策略具有历史先例,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即通过冬季攻势重创车臣武装,最终推动对方回到谈判桌前。 西方各国的反应进一步凸显内部分歧,美国白宫19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俄军行动,但未提及追加援乌计划,结合10月以来国会三次否决援乌法案的背景,显示美国国内对援乌政策的分歧已公开化。 欧盟的表态更为矛盾,其在11月13日刚拨付41亿欧元贷款,却在打击事件后仅发布“保持克制”的呼吁。值得关注的是,美媒披露美俄间“秘密对话”持续进行,加之美国前官员蓬佩奥入职乌克兰军工企业的动向,令乌方对西方援助的持续性产生疑虑。 2022年冬季俄军首次大规模打击能源设施时,乌方主力防空装备仍为苏联时期的S-300系统;两年过去,其仅获得12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受限于装备数量及覆盖范围,难以实现全域防护。 对比以色列“铁穹”系统90%以上的拦截率,核心差距在于本土军工支撑能力——乌克兰70%的军工企业已在2023年前被俄军摧毁,目前防空装备完全依赖外部援助。 俄军伤亡率的显著下降,为其持续实施打击提供了条件。美国智库发布的8月战场评估数据显示,俄军当月伤亡人数降至2888人,较1月下降92%;夺取每平方公里领土的伤亡人数从99人降至71人。 这一改善源于双重因素:战术层面减少地面强攻,转向远程精确打击消耗对手;产业层面国内军工产能提升3倍,“天竺葵”无人机月产量达5000架,可支撑大规模持续打击。 平民成为冲突直接受害者,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也曾通过轰炸居民区瓦解守军抵抗意志,与当前俄军战术逻辑存在相似性。 但时代背景存在本质差异:当年苏联拥有完整工业体系支撑战争消耗,而乌克兰工业基础已基本摧毁,2025年冬季保暖物资仍需依赖西方援助,民生设施遭打击后对民众心理的冲击更为显著。 从长期战局来看,乌克兰面临严峻挑战。人力储备方面,18-40岁男性人口较冲突前减少23%,征兵范围已扩大至女性及55岁以上男性。 经济层面,GDP较冲突前下降40%,70%财政收入依赖外部援助。反观俄军,已控制乌东22%领土,战线保持稳定,能源及军工生产已转入战时轨道,具备长期作战能力。在此实力差距下,仅靠国际社会谴责及有限援助难以扭转战局。 此次事件为各国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启示:过度依赖外部援助难以构建可靠安全屏障。乌克兰曾继承苏联时期庞大的军工体系,但自2014年起逐步衰退,目前连基础弹药都需依赖进口。 泽连斯基的激动表态,既体现对平民伤亡的痛惜,也反映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后续局势可能呈现两种主要走向:一是西方突然加大援乌力度,补充防空装备缺口,暂缓乌方危机;二是乌方在战场压力下接受谈判,在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 但无论何种走向,平民伤亡悲剧均表明,军事手段无法彻底解决冲突,通过谈判达成停火才是解决危机的根本途径。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视频丨乌称多地遭俄大规模袭击 已致多人死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9 17:05

在一起
演员死亡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