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日本,还得是老毛子!几句话就把小日本怼得哑口无言。这套打法,我们真该好好学学。 9月发生的一次空中事件,让日本政府陷入了难以回应的尴尬境地。 一架俄罗斯伊尔-38反潜巡逻机在北海道礼文岛附近活动,日本航空自卫队立即派出F-15和F-35升空,并释放热焰弹拦截。从外表看,场面紧张得像是随时可能擦枪走火。 但事情的结局却让外界意外——日本没有进一步表态,反而显得格外安静。 真正让东京难以开口的,并不是飞机的航迹,而是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那句反问:一个战败国,哪里来的“领空”可谈? 这句话像是戳中了日本外交最不愿面对的痛点,让日本的强硬姿态顿时失去了支撑。 类似的对比还发生在同一时期。 也是9月,美国侦察机未提前通报便进入日本空域。当时航空自卫队的高层还放出“必要时可以开火拦阻”的强硬言论,可事情真落到美国头上,日本却连象征性的抗议都不敢提。美方轻描淡写地称“符合国际法”,东京马上偃旗息鼓。 美军的B-1B轰炸机经常在日本上空进行演训,驻日美军的F-35B在日本海自的护卫舰上随意起降,日本国内主要媒体还要配合渲染“同盟合作”“区域稳定”。甚至茨城县民宅被美军运输机掉落的零件砸坏,最终也只是以一声不痛不痒的“沟通”收场。 这样的反差其实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为外交礼节,而是涉及日本主权态度的根本问题。扎哈罗娃的反问之所以刺耳,是因为答案摆在那里——日本对美国根本不敢强硬,而对其他国家却试图摆出姿态。东京当然明白这一点,但谁都不愿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与此同时,日本多年试图推动废除《联合国宪章》中所谓的“敌国条款”。 2025年,日本再度与德国联手在联合国提出删除,结果一如既往无法推进。中国和俄罗斯明确反对,使相关提议甚至没有进入实质讨论。按照这些仍然有效的条款,二战战胜国在必要情况下对前轴心国采取强制措施,可以不经过安理会授权。这听起来像陈年旧文,但在东北亚却不是摆设。 例如,俄罗斯在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扩建军事设施时,完全可以引用这些条款作为法理基础。 现实中的情况也正如此。进入11月,俄方继续巩固对南千岛群岛的控制。日本喊了几十年的“四岛归还”,如今不仅没有任何进展,反倒眼睁睁看着俄罗斯一步一步增强驻军。 2023年,日本因追随欧美制裁俄罗斯,结果俄罗斯直接终止了双方维持多年的渔业合作协议,让北海道渔民损失惨重,这件事至今仍引发不少日本地方的不满。 然而日本国内似乎仍在另一条轨道上行驶。 东京近年不断调高防卫预算,把军费占比拉至GDP的2%,并试图让“反击能力”合法化。 包括高市早苗在内的一些政客反复鼓吹“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国也不断强化对日本的军事支持,包括把钓鱼岛纳入对日防卫义务。 日本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在区域事务中已经能担任某种“主导者”的角色。 但现实给出的反馈并不支持这种幻想。 10月份,俄罗斯又派出伊尔-20侦察机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活动,还贴近北方四岛中的两座岛屿飞行。 日本依旧只能出动战机跟随,既不敢警告,也不敢升级。这种被动反应清楚说明,日本所谓的“正常国家化”在战后体系的束缚之下,实际上缺乏真正突破的空间。 扎哈罗娃还补充了一句极具分量的表态——如果日本继续在这些问题上纠缠,将被视为“妨碍俄罗斯公务”。这句话并不是随口威胁,而是点明俄罗斯正在履行“战胜国监督战败国”的权力。对于日本而言,这无疑是再次被提醒其身份仍受战后体系制约。 从更大的格局看,日本这些年在地区事务上表现得越来越激进,主要是因为美国给它撑腰。 它在台海问题、钓鱼岛争端上频频搅动局势,似乎忘了自己在二战中的角色和最终结局。 但一旦真正发生风险,美国是否会把日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东京内部比谁都清楚这个答案,因此表面强硬、内心犹疑。 俄罗斯的态度则完全不同。 日本抗议归抗议,俄罗斯该做什么依旧做什么,不受影响。 对莫斯科来说,这是维护战后秩序的一种方式,也是通过实际行动让日本明白:二战的胜败不是可以随时间淡化的历史细节,更不是可以随意重写的前提。 北方四岛的现实控制,就是对日本幻想的最直接回应。 从亚洲战场的角度来看,中国同样是战胜国,在联合国框架内拥有与俄罗斯等同的权利。 对于试图突破历史框架、在地区局势中越走越远的日本而言,这些权力不是摆设,而是仍然存在的现实约束。 一旦日本越界,其承受的代价不会是口头上的“谴责”,而会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日本历史上屡屡试图借助外力改变地区格局,如今又在重复类似路径。真正能让它收敛的,从来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力对比与制度现实。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并未消失,日本若继续突破底线,反而会让自己面对更严峻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