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同法国、英国、德国领导人通了电话,核心议题围绕“乌克兰及欧洲和平计划”展开。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会后特意补充——涉及欧盟和北约的任何协议,必须获得欧洲伙伴的一致同意。 做国际新闻这八年,我见过太多“和平倡议”像肥皂泡似的飘起来又破。这次德方的表态,倒让我想起去年在柏林采访一位欧盟外交官时的场景——他端着黑咖啡苦笑:“和平?我们都想要,但得先搞清楚,这计划是给乌克兰画饼,还是给欧洲解套?”您是否想过,为什么德法最近总把“欧洲自主”挂在嘴边? 去年德国经济研究所有组数据很说明问题:德国对乌援助已占GDP的0.3%,相当于每年多花120亿欧元——这钱够在鲁尔区改造三座燃煤电厂,或给中小企业减两年税。现在德国工业联合会私下抱怨,能源价格波动加上援乌开支,已经有三家百年机械厂打算迁去东欧。法国呢?马克龙刚推动通过了对乌坦克援助法案,可巴黎郊区的农民正堵着总理府抗议,说“援乌炮弹的钱,该先填我们农机补贴的窟窿”。 和平计划听起来美好,可落到欧洲各国,全是具体的账本。波兰今年给乌提供了超200万发炮弹,自家弹药库存见底;意大利新政府上台就砍了对乌援助预算,理由是“得先解决西西里岛的水灾重建”。这时候再看泽连斯基的“和平计划”,与其说是停火方案,不如说是向西方要更多支持的“投名状”——毕竟前线每天消耗的弹药、医疗物资,都得靠欧洲填。 您发现没?德国强调“欧洲伙伴同意”,潜台词是“别让美国替我们做决定”。前两年美乌绕过欧盟直接签的那些军援协议,已经让布鲁塞尔憋了一肚子火。就像老广说的“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欧洲不想再当美国的应声虫——毕竟真金白银砸进去,总得听见自己的声音。 可问题也在这儿:欧洲内部对“和平”的定义根本不统一。波罗的海三国觉得“必须让俄罗斯退到1991年边界”,德国法国却怕过度施压把俄逼急了;东欧国家盯着安全威胁,西欧更在意经济复苏。这哪是“和平计划”?分明是欧洲各国在谈判桌上重新划分利益蛋糕。 最后说句扎心的:当泽连斯基在全球镜头前描绘“和平蓝图”时,欧洲老百姓更关心的是下个月的电费单会不会涨,工厂会不会裁员。毕竟和平不是口号,得让普通人过得下去才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赖连斯基 泽伦斯基危机 泽连斯基访英 泽连斯基访沙特 美乌和平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