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想当年,二战时期的日本尚能通过掠夺东南亚的资源和粮食勉强支撑数年,但现今的日本,早已深陷资源进口依赖之中,甚至14个月都显得遥遥无期。 能源方面,日本的短板显而易见。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也让核电站的大规模停运成为事实。 由此,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从19.9%骤降至6.3%,在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中排名倒数第二。 尽管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已建立了石油储备体系,理论上能维持241天的使用,但在能源不断消耗的现实下,这些储备几乎显得杯水车薪。 更加严峻的是,日本石油进口依赖度高达99.7%,其中八成来自中东地区,而未来原油需求仍未见明显下降趋势,供应链的脆弱性就此暴露无遗。 至于天然气,从多国采购并未给日本带来根本性的降本增效。 过去几年,日本工业用电成本大幅上涨,普通民众的家庭电费更是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能源价格上的沉重压力,不仅压垮了许多中小企业,也影响着民生消费。 不仅是能源,日本在工业领域对矿产的依赖也同样令人担忧。 该国拥有储量的矿种仅为12种,关键资源如锂与钴等新能源汽车及半导体产业所需的稀有材料高度受制于外部供应。 甚至稀土冶炼超过六成依赖中国,即便日本计划通过东南亚绕道进口,其对中国的实际依赖程度仍无法显著下降。 尽管规划到2030年实现稀土50%的自给率,但数据显示其目标完成情况并不乐观。 即使与美国达成供应链协作协议,进口矿石依然需要运往中国完成精炼,增加的运输与加工成本,让日本努力摆脱依赖的努力沦为空谈。 科技产业表现亦是如此。 日本东京电子作为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巨头,公司收入近四成来自中国大陆,而生产所需的镓、锗等原料九成以上由中国出口。 日本的技术贸易链条看似庞大,实则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这让外部资源断供成为一触即发的隐忧。 更为棘手的是民众日常生计的保障。 2024年夏季的极端高温直接导致了日本水稻减产,大米价格飙升近两倍,给普通家庭和餐饮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即便政府投放了储备米来补充市场,库存依然从91万吨骤减至30万吨。 真正到达零售端的稻米不过区区1.9%,结果难以惠及普通消费者。 粮食危机的蔓延直接造成了部分米粮相关店铺无法继续经营,仅在2024到2025年度就有88家米粮商停业,创五年新高。 更有甚者,为了缓解稻米供应的不足,日本时隔25年再度从韩国进口大米。 然而如此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旦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其后果将极其严重。 不论是金属储备还是石油储备,日本所谓的“应急保障”多建立在理想化模型的假设上。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些资源短时间内可能被消耗殆尽,现代工业的高度依赖性,更是将这一短板放大得淋漓尽致。 一个稳定的国家首先需要保障能源、矿产、粮食等基础供给,而和平是构建这一切的前提。 今日日本的例子,就是全球化时代国家资源安全的醒目案例。 当资源风险叠加国际局势动荡,患得患失的脆弱性就会被放大无数倍。 或许,比起奢谈如何“撑下去”,日本更应该着眼于构建更稳固、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毕竟,和平从来比任何一次危机下的强撑都更具意义。 未来资源战的危机,从不会给脆弱者留下缓冲的余地。 你觉得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的困境是否值得其它国家深思呢? 信源:日本华人圈:“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现实是:今天的-度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