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视为巨大化粪池的太湖,如今已焕然一新,让人难以置信。 很难想象,如此壮丽

高干评世界 2025-11-23 18:36:40

曾经被视为巨大化粪池的太湖,如今已焕然一新,让人难以置信。 很难想象,如此壮丽的景观背后竟曾是无锡市民的“噩梦”,2007年的蓝藻危机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整个城市自来水臭不可闻,而这仅仅是太湖面对的诸多挑战之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太湖在数千年间变得如此"浅薄"。三四千年前,太湖还是一片海湾,经过长江与钱塘江年复一年的泥沙淤积,才形成今日之湖。因此,湖面虽广,但平均水深仍不足1.9米。曾有大胆的设想,想要通过挖深湖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需要挖掘出的240亿立方米泥沙让这一计划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2007年开始,中国用智慧取代了蛮力,开启了一场持久的太湖治理战役。这场战役胜在巧妙地综合治理,而非简单的硬性改造。“太湖之星”清淤船像水上工厂一般,将淤泥变废为宝,成为湿地公园和矿坑的宝贵资源。与此同时,无数中小型水库的建立,使汛期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全部倾泄给太湖。从源头减少入湖水量,改变了“看海”的困境。 不仅此,228条进出河道经过疏浚与堤防加固,助太湖像人的“血管”般通畅无阻。湖州等地对海绵城市的推广,在绿色发展中的尝试也极为关键。通过“清肠+调蓄+通脉+海绵”的组合策略,太湖实现了30年来的首次水质Ⅲ类。不同于国际上硬性治理的思路,中国选择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淤泥转化为资源,构筑起竺山湖千亩良田的故事。 得益于科技的加持,AI蓝藻监测系统让治理蓝藻问题事半功倍,为我们展示了科技力量的巨大潜能。这种尊重自然、巧用科技的治理模式,为世界其它污染湖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这种太湖模式能否在更多地方推广开来呢? 这种治理智慧,不仅展现了以自然为友的理念,更向全球浅水湖治理提供了参考答案。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或许正是未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于是,我忍不住想问:这样的治理经验,是否也能够推而广之,惠及全球更多的内陆水体系统? 这种创新而耐心的治理方式不仅让太湖成功摆脱“臭水潭”的帽子,更为我们带来了与自然共生的宝贵经验。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善于借势发力,或许会发现,真正的解决之道从未远离。 信源:看见美丽中国|三江源20年蜕变:千湖归来“中华水塔”焕新生-央视新闻

0 阅读:74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