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文断言:“中日打不起来”。文章写道:“尽管中日双方历史与现实

史鉴奇谈 2025-11-23 21:13:57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文断言:“中日打不起来”。文章写道:“尽管中日双方历史与现实的矛盾极深,难以化解,高市早苗的言论又让中国官方和民间大为光火,但高市早苗毕竟只是嘴上说说,试探一下中国底线。中国从舆论、双边人员及贸易往来以及钓鱼岛主权宣示等方面采取反击措施,就可让日本感受到沉重压力。如果动起干戈,显然会冲击亚太和平,不符合中国高层优先发展国内经济的战略目标。”   中国决策层始终将国内经济发展放在优先位置,这一战略选择从根本上决定了外交政策的务实导向。   2024年中日贸易额仍保持在3574亿美元的高位,日本对华出口的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等产品,深度嵌入中国制造业产业链;   而中国市场更是支撑日本企业盈利的关键支柱,丰田、本田等车企在华年销量占比均超过四分之一,索尼半导体业务近三成收入来自中国客户。这种唇齿相依的经济关系,让任何军事冲突都成为双方难以承受的选项。   高市早苗的言论本质上只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政治表演,并非日本政府的官方立场。   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日本对华投资逆势增长6.7%,在华日企数量突破3.2万家,这些数据背后是日本工商界对中日关系稳定的迫切需求。   当中国通过限制稀土出口、加强钓鱼岛常态化巡航等措施展现反制能力时,日本经济界立刻向政府施压,要求避免局势升级,这种内部制衡机制有效遏制了激进势力的冒险冲动。   现代战争的破坏力早已超越传统认知,尤其对中日这样的经济大国而言,军事冲突造成的损失将以万亿计。   中国2024年军费开支虽达2200亿美元,是日本的5倍之多,但这更多是为了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防御性部署,而非主动挑起争端的资本。   中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与055型驱逐舰,首要任务是保护海上贸易通道安全,而非寻求与日本的军事对抗。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也从侧面抑制了中日冲突的可能性。尽管美国不断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同盟,但它更希望日本扮演“牵制中国”的棋子,而非“引爆冲突”的导火索。   2024年美军在日本部署的“宙斯盾”系统,本质上是为了构建围堵中国的导弹防御网,而非支持日本主动开战。   一旦中日爆发战争,美国将陷入是否介入的两难境地,这显然不符合其“以最小代价维持霸权”的战略算计。   中日之间早已建立起多层次的危机管控机制,海上联络机制的运行让双方军舰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相遇不再剑拔弩张。   2024年双方通过该机制成功化解了3起近距离对峙事件,这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有效降低了擦枪走火的风险。   与此同时,两国在环保、疫情防控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仍在推进,这些共同利益点为紧张关系提供了缓冲空间。   日本国内的经济困境也使其缺乏发动战争的底气。2024年日本核心CPI同比上涨3.2%,实际工资连续18个月下降,民众对经济民生的关注度远超外交争端。   日本防卫省自身评估报告承认,现有军事力量仅能满足“本土防御”需求,若要发动对外战争,至少需要扩充30%的军力,这对于债务率超过260%的日本政府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财政负担。   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正在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这种内生增长动力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冲突时拥有更强的韧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忽视外部环境稳定,相反,中国通过加入CPTPP、推进RCEP等多边合作,正在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这种战略选择与“打不起来”的判断形成了逻辑自洽。   历史早已证明,战争从来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途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全球化时代更是利益共同体。   高市早苗们的挑衅言论或许能博取一时的政治眼球,但改变不了两国共存共荣的现实。中国通过舆论反击、贸易调控等组合拳,已经向日本传递了清晰的底线信号,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远比军事对抗更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