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不希望中日开战的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我们国内的这些人,而是在日本有资产有房产在日本长期居住的中国人。 这群人怕的从来不是战事里的凶险,是半生攒下的家底要毁在异国他乡,每一分顾虑都绕不开实打实的利益牵绊,半点虚的都没有。 他们在日本的房产、商铺多是熬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攒下的,有的还背着大额房贷没还清。日本房价本就经不住动荡,当年泡沫破裂后跌了近二十年的教训还在眼前,真开战了房子只会瞬间变烫手山芋,卖不出去还可能遭损毁,纸面财富直接蒸发,欠的贷款却得照还,半辈子心血全打水漂。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经营小本生意的华人。东京池袋、大阪难波的中华街,不少餐馆和便利店都是华人老板苦心经营多年的心血。 战事一起,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街边店铺,断货、停业、抢劫都可能发生。去年福岛地震时,就有华人超市被抢空的先例,真到了战时,这种混乱只会变本加厉。 很多在日华人还持有日元资产,包括股票、基金和保险。日本股市对外部冲击特别敏感,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经指数三天暴跌15%。 现在中日若开战,日元汇率必然暴跌,股市更会崩盘式下跌。那些准备在日本养老的华人,眼看着养老金账户缩水一半,这种打击谁能承受? 子女教育问题也让这些华人家长彻夜难眠。日本有近十万中国留学生,战事爆发后学校停课是必然的。 更麻烦的是,在日华人子女大多就读日本公立学校,突然回国连中文都说不利索,转学手续更是难办。有家长坦言,孩子在日本出生长大,回老家连课本都看不懂,这才是最现实的困境。 签证问题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现在在日华人持有的签证大多与工作、经商或留学挂钩,战时日本政府很可能会收紧签证政策。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就曾暂停部分签证审批。真到开战,这些华人可能面临签证到期无法续签的窘境,瞬间变成"黑户"。 医疗资源紧张也让在日华人忧心忡忡。日本实行全民医保,但战时医疗系统必然优先保障军人。 很多华人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开药治疗。去年疫情期间,就有华人反映拿不到处方药。战时药品短缺会更严重,这些人的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 社交圈的崩塌同样令人窒息。在日华人经过多年打拼,才建立起稳定的人际网络。开战后,日本社会排外情绪必然抬头,华人可能面临孤立甚至歧视。有老华侨回忆,二战期间在日华人就曾被当作"敌国公民"监视,这种历史阴影至今未散。 银行资产的安全也让人寝食难安。日本银行系统虽然稳健,但战时很可能实施外汇管制。2016年日本央行实施负利率时,就出现过银行挤兑现象。现在华人存在日本银行的存款,战时可能取不出来,甚至被强制"献金"。 更现实的是就业问题。在日华人多从事贸易、旅游等行业,这些行业对中日关系最为敏感。2012年钓鱼岛争端时,就有华人员工被日本公司解雇。战时这种裁员潮只会更猛烈,而且华人很难在日本找到新工作。 保险理赔也是个坑。很多华人买了日本的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但战争属于免责条款。保险公司完全可以拒绝理赔,这些华人交了几十年的保费可能全部打水漂。去年能登地震时,就有华人发现地震险理赔范围窄得可怜。 运输中断会切断华人的物资来源。日本80%的日用品依赖进口,战时海上运输必然中断。在日华人习惯的中国食材、药品可能断供,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有华人超市老板算过,他的库存最多撑两个月。 心理压力更是难以承受。在日华人夹在两国之间,左右为难。去年中日关系紧张时,就有华人收到骚扰电话。战时这种精神折磨会加剧,很多人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日本的心理咨询本就昂贵,战时更是一号难求。 资产转移的渠道也会被堵死。现在华人还能通过合法途径将资产转回国内,但战时外汇管制会让所有转账渠道关闭。那些来不及转移的资产,可能永远无法变现。有财务顾问建议华人提前配置海外资产,但大多数人已经来不及了。 归根结底,这些在日华人最怕的是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用半生积蓄在异国他乡打拼出一片天地,战事会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这种恐惧远比战火本身更让人煎熬,因为它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尊严。

用户10xxx82
汉语都说不流利了,那还叫中国人吗?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