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硬话:中国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上

蕾蕾不打雷 2025-11-24 11:47:01

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硬话:中国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上;可要是把挑衅者真打疼,反倒能换来尊重和安静。 ​​接着看现实,俄乌三年多,援武与制裁层层加码。莫斯科的体会很直白:你越退,围上来的越多,直到出手把边界划实线。“打疼了,反而没人敢吵。” 这话听起来有点狠,却是国际政治里反复验证的现实逻辑。最近一家俄罗斯媒体说得直白:中国若真被逼到出手,或许有人会趁机起哄;但只要让挑衅者切切实实尝到代价,周边反而会安静下来——尊重,往往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 这让人想起俄乌冲突的演变。西方援武不断加码,制裁层层升级,莫斯科最终发现:退一步,对方就进一步;只有把边界用实力划成实线,谈判桌上才有说话的分量。这套经验,放到东亚,同样适用。 自2017年歼-20正式服役以来,中国空军迈入隐身时代;2019年起,055型万吨大驱接连入列,成为全球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火箭军的东风-21D和东风-26早已进入常态化战备值班,形成对第一、第二岛链内高价值目标的有效威慑。这些不是纸面数据,而是实实在在改变西太平洋力量平衡的硬支撑。美军航母现在进南海或台海周边,再也不能像二十年前那样“说来就来”,因为A2/AD(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经织成一张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网。 台海方向的变化更值得细品。2023年“联合利剑”演习首次实现多军兵种跨昼夜实弹打击;2024年环岛演训范围更大、科目更贴近实战,东部战区甚至公开演练对“敌指挥所”实施精确斩首。与此同时,美军P-8A反潜机、RC-135电子侦察机几乎每周绕台飞行。一边是锤炼打赢能力,一边是试探反应阈值——气场完全不同。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为什么总有人误判中国的底线?或许是因为他们忘了历史。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却毅然出兵朝鲜。那场战争没有带来领土扩张,却换来此后几十年东北亚的战略稳定。抗美援朝的意义,不在于打赢了谁,而在于告诉世界:这个国家的核心利益,碰不得。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连钢产量都不到美国零头的国家。高原边境上,合成旅装备PCL-181车载榴弹炮,能在雪域高原快速部署、精准打击;Z-20通用直升机配合察打一体无人机,构建起立体化作战链。相比之下,某些邻国还在靠采购二手装备撑场面——真到了海拔五千米的无人区,发动机能不能启动都是问题。 至于那些“跟风者”,动作确实不少:日本计划引进美制“战斧”巡航导弹,菲律宾加速扩建EDCA军事基地,韩国KF-21战机持续试飞……但现代战争拼的不是几件先进武器,而是一整套从天基预警、电磁对抗到海空协同的作战体系。单点突破,挡不住系统性优势。 我觉得,国际秩序有点像小区管理。如果有人半夜按喇叭扰民,物业只口头劝导,第二天肯定更多人效仿;可要是第一次就装监控、开罚单,围观者立刻明白:规则是真的。中国在南海的做法就很聪明——万吨级海警船常态化执法,同步发布禁限航通告、现场取证录像,再配合海空军联合演训。这套组合拳既守住法理高地,又掌握行动主动,比情绪化对抗更可持续。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忍让换来的。它需要实力做底牌,也需要智慧控节奏。中国要的,是一种“有牙齿的和平”:你不动我的核心利益,大家相安无事;你若执意越界,就得付出相应代价。这种态度,恰恰是对地区稳定最负责任的表现。 海风依旧吹过巴士海峡,训练号角每天清晨在东海响起。安宁不会从天而降,但只要实力在线、底线清晰,世界终将学会尊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
蕾蕾不打雷

蕾蕾不打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