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但凡是打着什么“中日学校、中日医院、

史鉴奇谈 2025-11-24 12:12:37

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但凡是打着什么“中日学校、中日医院、中日铁路、中日道路、中日旅游街、中日慈善机构”等等涉及“中日”两个字的任何组织、任何机构、任何团体,都应该积极顺应国家号召、国民民意。要立即更名,立即纠正,不能再让所谓的“中日友好”虚伪绑架中国人。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推出“中日友好”系列项目时,两国关系确实处在蜜月期。当时冠以“中日”之名的学校、医院如同友谊的桥梁,承载着技术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功能。北京那所著名的中日友好医院就是典型案例,建成时日本提供医疗设备,中国派驻顶尖专家,双方通过学术交流提升了诊疗水平。   但时过境迁,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南海、台海等问题上屡次挑战中国底线。去年日本防卫省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直接将中国称为“最大战略挑战”,这种表述与其对外宣传的“友好”姿态形成鲜明反差。当双边关系实质内容发生改变时,继续沿用旧有名称自然引发民众不适。   具体到文教领域,部分中日学校近年来的运作模式值得审视。某些学校长期以日语教学为特色,却将日本历史课程比重提高到反常的程度。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校使用的部分教材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表述含糊其辞,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正在引起教育界警惕。   在公益慈善方面,某些挂着“中日友好”招牌的慈善基金会也显现出运作偏差。有调查显示,个别机构将超过六成捐款用于“行政开支”,真正用于帮扶中国困难群体的资金不足三成。这种打着慈善旗号却消耗社会爱心的行为,已经背离了公益事业的初心。   交通建设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现象。某省曾与日本合作修建的中日友好公路,在后期维护中持续依赖日方技术支援,导致部分核心养护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这种隐藏在基础设施合作背后的技术依赖,与我国倡导的科技自主方向明显相悖。   文教领域的现象更为复杂。部分城市设立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心,近年逐渐演变为单方面宣传日本文化的平台。例如去年在青岛举办的某场活动中,组织方刻意淡化中国文化元素,将活动办成日本民俗展示会。这种文化输出失衡的现象,与双向交流的初衷完全背离。   医疗领域的案例同样引人深思。某市中日友好医院曾出现优先采购日本医疗设备、排斥国产优质设备的情况。当医护人员提出质疑时,院方以“日方技术支持”为由拒绝调整采购标准。这种在专业领域放弃自主选择权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当前医疗体系的发展要求。   旅游领域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某些城市打造的中日旅游街逐渐变味,街道商铺清一色销售日本商品,连服务员都要求穿着和服接待顾客。这种刻意营造的“伪东瀛风情”,既扭曲了商业街的定位,也忽视了本地文化特色。   民间情绪的变化已经十分明显。社交媒体上关于“拆除中日招牌”的讨论持续升温,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突破十亿次。这种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反映出普通民众对两国关系现状的清醒认识。   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社会组织名称不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当“中日友好”这个称谓与现实情况产生明显背离时,相关机构确实需要重新评估名称的适当性。   更深层次看,名称调整关乎文化主权。韩国在2017年就已经将“日本文化院”更名为“东亚文化中心”,这种去殖民化的文化自觉值得借鉴。名称不仅是符号,更承载着民族尊严与历史认知。   当前国际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与文化自信尤为重要。移除不合时宜的“中日”前缀,与保持正常民间交往并不矛盾。我们依然欢迎真诚的文化交流与技术合作,但必须摒弃那些名不副实的标签。   各类机构应当顺势而为,主动开展名称规范化工作。比如改用地域特征或服务特色来命名,既保持机构延续性,又符合当前民意期待。这种调整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建立更加平等健康的交流基础。   说到底,机构名称必须与实质内容相符。当“中日友好”这个称谓已经难以准确描述现实关系时,调整就成了必然选择。这既是尊重民意的表现,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健康的国家关系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正本清源的方式梳理各类机构定位,实际上是为未来两国关系的良性发展创造更扎实的条件。

0 阅读:29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