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刘亚楼病逝前,叫来了小他18岁的中俄混血妻子翟云英,对她说:“我这辈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25 10:35:43

1965年,刘亚楼病逝前,叫来了小他18岁的中俄混血妻子翟云英,对她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我走后,你可另寻良伴!”   1965年5月,301医院病房里,刘亚楼攥着翟云英的手,气息微弱。   “英子,我走后,你找个好人家……”话没说完,他咳得身子发颤。   翟云英把脸埋在他手背上,眼泪打湿了他枯瘦的手背,却不敢哭出声。   这个一生征战的将军,此刻最放不下的,是陪他吃苦的妻子。   1910年,刘亚楼出生在福建武平的贫苦农家,原名刘振东。   10岁时父亲病逝,他靠放牛、砍柴帮衬家用,却总偷偷去私塾窗外听课。   1926年,16岁的他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党员,改名“亚楼”立志救国。   从闽西苏区到长征路,他背着枪、揣着干粮,跟着队伍走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途中,刘亚楼在红一军团任师政委,率部突破乌江天险。   娄山关战斗中,他带头冲锋,被子弹擦过肩膀,仍坚持指挥到胜利。   到达陕北后,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培养军事人才。   1938年,党中央派他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为他后来建空军埋下伏笔。   在苏联的四年,刘亚楼苦学俄语和军事理论,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他曾随红军攻克柏林,亲眼见证法西斯投降,积累了现代化作战经验。   1945年回国时,他带回满满一箱军事书籍,满心想着建设新中国军队。   次年,他奔赴东北战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协助林彪、罗荣桓指挥作战。   辽沈战役中,刘亚楼制定详细作战计划,率部围歼锦州守敌。   部队攻打锦州时,他在前线指挥部连续72小时没合眼,实时调整战术。   战后统计,锦州战役歼敌10万余人,为辽沈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翟云英就是在这时候认识他的——大连群众大会上,她的勇敢让他动了心。   1947年结婚后,刘亚楼常年在前线,翟云英便跟着部队辗转。   她学做北方菜、缝棉衣,还帮战士们写家信,成了部队里的“好家属”。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点将刘亚楼:“你去组建空军,我信得过你。”   当时全国只有94架破旧飞机,飞行员不足百人,零基础建空军难如登天。   刘亚楼从零开始,先办六所航校,亲自编写教材,还请来苏联专家。   他规定航校学员“边学边练”,半年内就要能驾机起飞,自己也常去机场督训。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空军刚组建就入朝作战,刘亚楼坐镇指挥。   年轻飞行员在他的部署下,击落美军先进战机,创造“以弱胜强”的空战奇迹。   1956年,刘亚楼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结束依赖进口的历史。   他还推动空军建立雷达部队、地空导弹部队,构建起完整的防空体系。   在他的带领下,到1964年,中国空军已拥有近3000架战机,成为国防中坚。   可长期高强度工作,让他早年的肝炎复发,却总以“工作忙”推脱检查。   1964年8月,刘亚楼从罗马尼亚访问归来,体重掉了20斤。   翟云英硬拉着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肝转氨酶超标四倍,医生建议立即住院。   可他还惦记着杭州的空军条令编写,广东的美军侦察机事件,坚持先处理工作。   直到罗瑞卿总长下死命令,他才住进上海华东医院,却仍在病房里批文件。   1965年春节,刘亚楼病情恶化,被转往北京301医院。   毛主席派专人送来亲笔信,嘱咐他“安心养病,国事有我们”;周总理每周都打电话询问。   他怕战友担心,对医护人员说:“问起病情,就说我快好了。”   孩子们想来探望,他也拒绝:“别让他们分心,好好工作学习。”   临终前三天,刘亚楼清醒时,让翟云英拿来空军建设规划图。他指着图上的机场位置,断断续续说:“这里要建雷达站,那边要增编战机……”   5月7日下午,他看着窗外的蓝天,慢慢闭上了眼睛,享年55岁。   追悼会上,毛主席送了花圈,林彪、罗荣桓等老战友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刘亚楼去世后,翟云英没再嫁人,而是接过他的“遗愿”。   她整理好刘亚楼的军事手稿,捐给军事博物馆,还帮母亲找到了俄罗斯的亲人。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去八宝山,给丈夫的骨灰盒擦灰,讲讲家里的事。   孩子们长大后,有的参军、有的当教师,都传承了刘亚楼的“爱国家风”。   如今,中国空军已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空军,战机翱翔在祖国领空。   刘亚楼当年主持建设的航校,仍在培养优秀飞行员;他推动研制的战机,不断升级换代。   翟云英在2020年去世,临终前嘱咐子女,把自己的骨灰和刘亚楼合葬。   这对革命夫妻,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他们的故事,也成了空军史上的一段佳话。   主要信源:(文史博览——刘亚楼夫人:他一口纯正的俄语打动了我母亲|口述)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