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网民都知道,在宝岛“统派”人物中,声浪最高,声誉最好,身价最高的人无非就是洪秀柱和周锡玮了。但如果只能从她和他中,再选出一位最坚定最坚韧最坚挺的强者来,那就又非周锡玮莫属了! 提起周锡玮,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他担任台北县长时那张著名的照片——徒手清理淡水河畔的垃圾山。那不是作秀,他卷起袖子就干,顶着恶臭一干就是好几个月。 这股子蛮劲恰恰是他政治生涯的缩影。出身政治世家,他却总带着几分“局外人”的清醒。 当年在国民党内,他算是个异类,看不惯那些曲意逢迎的官场习气,宁可退隐去画画、办画展,也没学会圆滑处世。这份不合时宜的耿直,反而成了他后来重返政坛最硬的底气。 看看他最近几年的表现就明白了。别人谈两岸关系可能还绕着弯子说话,周锡玮不。他敢在岛内政论节目上直接点破“台独”的虚幻,话讲得掷地有声:“你问问那些喊‘独’的人,谁家孩子送去当兵了?”这话刺破了多少虚伪的泡沫。 更关键的是,他不仅说,更在做。组织两岸青年交流,推动城市间的务实合作,他搭建的桥梁都是实打实的。对比起来,洪秀柱的路线固然清晰坚定,但周锡玮多了一份“破局”的狠劲,他更像是个实干派的工程师,专注于拆除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 这种性格的形成有迹可循。他年轻时留学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后,没有选择留在海外,而是立刻回到家乡从基层民意代表干起。这种对土地的眷恋是真实的。他经历过国民党曾经的辉煌,也亲眼见证了这个党如何一步步在选举中迷失自我。 正是这种深刻的失望,让他后来的每一次发声都带着一种“痛定思痛”的迫切感。他批评民进党当局的政策,不是为反对而反对,而是基于对经济数据和民生困境的具体分析。 比如谈到两岸经贸,他能一口气列出ECFA早收清单里哪些项目让台湾中小企受惠,中断后会具体冲击哪些县市的就业。这种扎实的论述,让他的观点很难被简单地贴上标签。 当然会有人质疑,在岛内当前的政治氛围下,如此鲜明的统派立场会不会太过“孤独”?但这恰恰反衬出他的坚韧。这份坚持不是凭空而来的热血,而是基于对历史脉络的清醒认知和对现实利益的冷静权衡。 他看到了两岸融合是不可逆的大势,所谓的“维持现状”最终只会让台湾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所以他选择站在潮头,哪怕声音暂时被杂音掩盖。他的行动实际上在重新定义“统派”的内涵——不是僵化的口号,而是充满建设性的积极作为。 周锡玮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政治立场。他成了一种现象,一种证明:在台湾社会,敢于说出皇帝新衣真相的勇气,依然能找到土壤并赢得尊重。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岛内某些政治正确话语的有力解构。这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韧性,比任何短暂的政治声量都更具穿透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