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警告!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分析师 熊野英生:如果这样的中日关系持续1年以上,即使没有2.6万亿日元,也将减少2万亿日元以上的中国游客消费,对于日本的旅游产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将造成巨大冲击。 看看去年的账就知道有多实在 —— 全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消费 8.13 万亿日元,中国游客一人就扛了 3.4 万亿,占比超四成,这数比青森县一整年的 GDP 还高,相当于给日本旅游产业安了个 “中国发动机”,而且这发动机的动力还特别 “接地气”。 跟欧美游客扎堆东京银座抢奢侈品、东南亚游客主打 “拍张照就走” 的经济型打卡不一样,中国游客的钱花得那叫一个 “雨露均沾”,简直是把钱包里的钱往日本各地的犄角旮旯里撒。 就说北海道吧,这地方的食品年出口总额 678 亿日元,中国直接买走 287 亿,占了头把交椅。 游客里更有四分之一是中国人,进博会上北海道大米刚开放直接出口,就被中国采购商抢着签合同,那些街头的乳制品店、甜点铺,之前靠着中国游客排队买冰淇淋,一天能卖几百份,要是游客少了,这些小店的冰柜估计都得闲出霜来。 冲绳更明显,中国游客人均消费能飙到 15.5 万日元,光买伴手礼就花掉 8 万多,比其他国家游客的总消费还高。 当地那些卖珊瑚制品、海盐特产的海边小店,之前靠着中国游客的订单能撑一整年,现在要是货架上的海洋伴手礼没人问,老板可能得对着大海发呆。 九州的农户也得犯愁,香港冬日美食节上,九州福冈、熊本的草莓一天就能卖 500 盒,大多是中国游客囤的货,现在这些草莓要是没人摘,只能烂在地里,农户一年的收成全泡汤。 连静冈县这样靠着富士山引流的地方,都得靠中国游客续命。之前一年利用静冈机场的 58.7 万人次里,中国游客占了三成,直接带来 99 亿日元的经济效应,还催生了 2000 多个就业岗位。 那些在富士山脚下卖纪念品、做餐饮的商家,之前忙着学中文喊 “你好”,现在要是没了中国游客,估计得重新学怎么计算亏损。 京都的传统手工艺人更慌,弘法市场里那些卖半新和服的店铺,一半销售额都来自外国游客,中国游客 2000 日元就能淘走一套和服,还有宇治市的结绳手工艺,靠着中国游客从手机挂件卖成网红,这些手工作坊本来就小,没了这部分收入,传承百年的手艺可能都得断档。 最惨的得是秋田、岩手这种偏远县,岩手县盛产的纯情苹果、前泽和牛,还有全日本产量第一的鲍鱼和裙带菜,之前全靠中国游客 “发掘”,毕竟欧美游客不会特意绕到东北乡下买苹果,东南亚游客也舍不得下手买和牛。 这些地方的农户不像东京商家有奢侈品兜底,全靠中国游客的 “零散订单” 活口,要是游客不来,苹果只能堆在仓库里,和牛卖不上价,渔民的鲍鱼可能都懒得出海捕捞,当地经济得直接 “掉链子”。 更关键的是,现在 40% 的中国游客都是重复到访,这些人不跟团,专挑小众地方去,小岩井农场的牛奶制品、盛冈手工村的南部铁器,都是他们的目标。 大阪环球影城之前 99% 的项目都接了支付宝,心斋桥的店员一半会说中文,就是盯着这些自由行游客,现在这些设备白装了,中文店员也没活干了,成本都收不回来。 日本的地方经济本来就比大城市脆弱,东京少点中国游客,还有银座的奢侈品撑着,但地方上全靠中国游客的 “散钱” 盘活 —— 农户的水果、手艺人的工艺品、小店的伴手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消费,凑起来就是地方经济的半条命。 熊野英生说的 2 万亿日元减少,砸在地方上可不是 “少赚点” 那么简单,可能是农户赔光本钱、手作坊关门大吉、小镇商铺成片倒闭,那些之前被中国游客带火的 “网红小地方”,怕是要变回无人问津的旧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