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回援助我国的所有专家,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告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一定能扭转乾坤......为了祖国,他隐姓埋名后三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信源:湖南日报——隐姓埋名17载只为一件事!今天,缅怀王淦昌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划破寂静,硝烟在上空盘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世界核武器大国行列。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项被视为中国近代科技史上最辉煌成就的壮举,其根基竟远渊源于一句来自苏联专家的“偶然”之语。 1960年,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主宰世界秩序的争夺,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双方从“手足之亲”陡然对立。
为了极大施压扼杀中国的核计划,苏联随即宣布中止对华援助,撤回所有派驻的专家和技术人员。
一位苏联专家临行前告诫中国核武器研究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伟人,即使没有我们...”这句看似无心的话语竟引发了一系列曲折复杂却又极为动人的故事。
这位“王”正是1907年出生于江苏泰州府的王淦昌,幼年时期,王淦昌便从父母口中听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国家做贡献,成为英雄”的教诲,而这颗“报国之心”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年幼的心田里悄然生根发芽。
凭借出类拔萃的天赋,少年王淦昌一路高考捷径顺遂,最终考入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然而在他求学期间,连年不断的内战和外国入侵使祖国遍体鳞伤,饱受欺凌。
看着国家遭受屈辱,民族遭受苦难,王淦昌的爱国之心愈发坚定。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绵薄之力。
毕业后在导师的热情邀请下,王淦昌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短短两年,他不仅以超常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素养赢得导师的高度赞赏,还因突出的研究成果一举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物理学助理教授。
面对导师的再三挽留,王淦昌却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强烈报国之志,坚决回归中国大学执教。
此后的十多年里,王淦昌在北京求是楼任教,桃李满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然而,他对于钻研基础理论和培养后学很快就产生了疲惫。
作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王淦昌始终渴望有机会亲自参与国家最前沿的科研攻关。就在这时,一次横空出世的邀请为王淦昌打开了通往理想舞台的大门。
1950年,苏联政府主动向中国方面发出诚挚邀请,希望王淦昌能够赴苏工作,参与一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物理实验研究。
虽然家人百般不舍,但怀着无限憧憬和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情怀,王淦昌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漫漫征程。
在苏联,王淦昌全身心投入到艰巨繁杂的科研实验中,他的出色能力和过人毅力很快就赢得了苏联同事的高度赞誉。
有人评价说,如果没有中苏关系突然恶化的话,王淦昌完全有希望因这项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1960年中苏关系骤然决裂,曾经援华的一切专家和技术人员被迫撤离中国。
驻华的苏联专家在与中国核武器研究人员最后核对资料时,毫无保留地说出了那句“王淦昌是核武器研究的伟人”的话语。
听到这句令人振奋的评价,中国科学家顿时如获重振。有着“王淦昌这样的伟人”在,哪怕苏联专家撤走,我们自己也一定能把事情办好。
于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小组紧急派出人员前往北京,将已年过六旬的王淦昌隆重请回。 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当国家需要他时,王淦昌毫不犹豫地放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中。
此时,中国核武器研发工作正处于最为艰难的阶段,由于苏联专家的集体撤离,中国科学家别无外援,只能独自摸索前进,承受着莫大的压力。
研究小组内部人力、物资、技术设备都严重匮乏,每前进一步都是在与重重难关抗争。然而,即便面临如此艰苦的环境,领衔科学家王淦昌从未有一丝一毫的退缩。
在王淦昌的亲自部署和悉心指导下,中国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反复实验,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突破性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这个历史性的一刻,无疑肯定了中华儿女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顽强决心和无与伦比的科技实力。
这份伟大的成就也昭示了中国已经彻底扭转了被人压制、被人欺凌的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钟声即将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