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汉字简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方案的理据可以划分为三类
一是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千百年来它在社会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以简化为主流的趋势,简化字方案(含简化归并字)里绝大多数的字体不是向壁虚造的,而是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简化构体,看看敦煌俗文学卷子便知
二是新政权希望在近于文盲的大量工农民众中尽快实现基本的识字教育,那么笔画越少、字形越简单便越易学,当然是合乎逻辑的思路
三是在意识形态上强调文字有为古代统治阶级服务的功能,将繁复的字体斥为“封建文人”故弄玄虚,阻碍广大民众学习掌握。由此,简化字本身就带有阶级革命色彩
为什么台湾没有推行自己的简化字方案?简单讲,49年后因意识形态对抗的需求,台湾标榜自身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视简化字为斩断文脉,当然必须全盘继承正体字
那么如何评价简化字?概言之,它不过是在短时间内利用行政力量一蹴而就地完成历史上花费千百年时间才逐步发生的字体演变替代。它在具体办法上当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字体简繁并不是现代汉语的症结所在,至于对文字学等特定领域的学习造成的困扰,也不难克服
据说新加坡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证明经过完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掌握繁体字并不比简化字困难,书写速度亦无明显劣势。这个结果倒不意外,除了在短时间内帮助工农识字这样的特殊任务,没有理由怀疑古代学子能够掌握的认字和书写,今天的学生经过现代中小学科学、系统的语文教育后表现反不如古人
出乎20世纪文字改革者意料之外的是,世纪末电脑输入的崛起,并在本世纪超越手书,成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途径,特别是依靠算法的进步,拼音输入法对笔画类输入法的完胜,令曾经为简化字设想的学习、书写优势不复存在。这样一来,简化字难免给人白折腾一场的感觉,但人不是先知,技术的进步更难预测,从这个结果逆推,未免吹毛求疵
吊诡的是,在古今巨变的背景下,把文字交给“市场”,让它自行经过社会使用缓慢的筛汰已不现实,深度掌控教育和文书权力的现代国家必然强力推行文字的整顿划一工作,明确文字使用的对错之分,从此只有错别字,不再有通假字。简化字方案无论存在怎样的问题,都意味着截断众流,「一劳永逸」地树立了文字法则,往后的社会使用,只能影响词汇和语法,不会再影响单个汉字的构形,如欲改变后者,只能是政府再次动用行政权力强制推行又一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