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的粮食,就这么放弃了?”“北大仓”,这可养活一亿中国人的粮食仓啊,由数十万士兵和农民辛勤耕耘半个世纪而成现在的规模的大仓,为什么现在要“退耕还荒”? 目前网上所出现的“退耕还荒”的“北大仓”?这是怎么回事?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经了解黑龙江的黑土地是特别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好土地,土地肥沃富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在黑土地上出产的农作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并且,在这片土地上每年生产的粮食产量高达数百亿斤,能够极大的缓解我们的粮食短缺的问题。 如今突然发布“退耕还荒”,这不就意味着我们的前辈们所付出的在这片地域里面付出的努力,不就逐渐成为泡沫了吗? 数几十万人经过多少辈的耕耘养护才使得黑土地变成孕育农作物生长的极好养料。怎么可以轻易让一切付诸东流? 回溯历史,北大荒,这片位于黑龙江最北端的广袤土地,曾经因为原始而严酷的自然环境,被大家称为“蛮荒”。 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温度可低至零下四十度的冰点,而且全年无霜期仅仅百日有余。 所以当时此块地方生存异常艰难,更别说可以有农作物可以生长,真的是生产条件异常艰难。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沼泽遍布在各种地方,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其中,命丧于此。 正因为此地极端的气候跟地理位置偏远,北大荒在古代的时候也就成为处罚罪犯的的首选之地。 历史上,诸如“宁古塔”这样的地名,便深深烙印在了无数被流放者的心中,成为了苦难与绝望的代名词。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大荒的转变拉开了序幕。 时间流转至国共解放战争的白热化阶段,年轻的生命们怀着对祖国对未来的满腔热血。 纷纷投身于军人的列队之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问题,根本供不应求,满足不了当时军队所需。 面对这件严峻的挑战,中央把目标投向了北大荒这片还没有被开垦的土地。 尽管气候恶劣,但是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富含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被视作种植粮食的天然宝地。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来缓解当时军队的粮食所需。 于是,一场对于解决粮食危机、同时开垦荒地的运动,在北大荒轰轰烈烈地展开。 无数的青年响应号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忠诚,踏上了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土地。 他们通过汗水和智慧,与自然抗争,将蛮荒之地逐渐改造为沃土,不仅解决了口粮问题,更在荒野之上,书写了一段段关于勇气、坚持与希望的传奇。 北大荒的变迁,是自然与人类意志的较量,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更是中国发展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成为了国家从困顿走向繁荣的生动注脚。 在当时,我们国家对于耕种方面的拖拉机、犁地机器还没研究出来,因此当时我们的一切活动全靠人力进行。 战士们一脚一脚在冻土中进行耕地,土地坚硬,泥土混着冰渣异常艰难。 因为缺乏机械的帮助,北大荒的开发工作异常艰难。直到1954年,王震将军在视察从朝鲜归来的志愿军时,就注意到了这块广袤而富饶的黑土地。 这片土地比黄土肥沃了不知多少倍,种出的庄稼,绝对能大丰收!再加上这里地势平坦,十分适合机械化耕种。 所以他马上写了一张北大荒发展规划书,呈送了中央。毛主席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于是就同意了王震的建议。 由于苏联的帮助,我们得到了一大批机器和装备。他们不仅向我们提供设备,而且向我们派遣了专业的农业专家,为我们的开发提供了帮助。 同时,国内局势的安定,也使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自愿加入到北大荒的开发中来。 经过数十代人的艰苦奋斗,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北大荒的粮食总产量超过10亿斤。 除了普通的大米、玉米之外,还有大量的马铃薯、肉蛋牛奶。另外,鱼池养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北大荒”,到现在的“北大仓”,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了。有了这样的高产,为什么还要“退耕还荒”?事实上,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北大荒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该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十,许多珍稀动物也因此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 同时,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也造成了大量的植被被破坏。众所周知,植被对防风固沙、降低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没有了植物,雨水就会冲到地上,引起土壤的侵蚀。而环境的改变则会增加坏天气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国家决定暂停三江平原的开采,设立自然保护区,并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人类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罔顾后代人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说TA##正能量##自然##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