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位英国人在实验时,意外将自己的鼻涕滴在了培养皿中,令他没想到的是,这竟意外发现了可以消灭细菌的溶菌酶!数年后,他研发出了能拯救上亿人生命的“神药”。 参考资料:郭豫斌主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明星故事[M]. 2009 亚历山大·弗莱明,一个勤勉的细菌学家,正如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 他是个低调的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实验大褂,戴着一副略显古板的圆框眼镜,留着稀疏的短胡须。 弗莱明一心扑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上,他从小就对微生物充满了兴趣,总是渴望找到能够战胜细菌的方法。 弗莱明的实验室位于伦敦圣玛丽医院,这里是他日常工作的地方。墙上挂满了显微镜下的细菌图片,实验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培养皿、试管和化学药品。 弗莱明的课题是寻找一种能够对抗感染性细菌的物质,这项研究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进展缓慢。 每当遇到困难时,弗莱明总会停下手中的工作,望着窗外远处的灰色建筑发呆,但他从未放弃。 他深知,如果能够找到抑制细菌的方法,那将改变医学的格局,挽救无数的生命。 某个深秋的早晨,弗莱明和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天气骤然变冷,他的鼻子有些发堵,显然感冒了。 尽管如此,弗莱明还是坚持开始了当天的实验。他把几块细菌培养基小心地放入培养皿中,打算继续观察各种化合物对细菌的影响。 然而,就在他准备记录实验结果时,他感到一股难以抑制的喷嚏袭来。 “哈嚏!”弗莱明没来得及反应,鼻涕不小心滴到了其中一个培养皿上。他皱了皱眉,赶紧取出干净的培养皿打算重新开始实验。 不过,他突然停住了手中的动作。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他的敏锐直觉告诉他,也许这个意外有某种不同寻常的含义。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弗莱明决定暂时保留这个“被污染”的培养皿,看看会发生什么。 几天后,弗莱明再一次检查这些培养皿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在那个被鼻涕污染的培养皿里,他发现周围的细菌竟然死了一片! 这个现象让弗莱明目瞪口呆。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细菌的死亡?他迅速调整心情,开始对这个意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弗莱明提取了鼻涕中的成分,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分析,他得出结论,鼻涕中含有一种能够杀死细菌的物质。 他把这种物质命名为“溶菌酶”,因为它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失去活性。 溶菌酶不仅仅存在于鼻涕中,弗莱明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也存在于人体的眼泪、唾液和汗液中。这种酶能够对抗许多种病原细菌,尤其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溶菌酶的发现对弗莱明来说是个巨大的突破,但它只能对一些较弱的细菌起作用,弗莱明知道,这还不足以解决更严重的感染问题。 尽管如此,这一发现给了他继续探索的动力。于是,他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如何从环境中提取更多的抗菌物质。 虽然溶菌酶本身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弗莱明意识到,它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领域的大门。 几年后的某个夏天,弗莱明依然在实验室里忙碌。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研究如何从外界物质中找到更强效的抗生素。 不断的实验失败让他感到有些沮丧。一天,当他结束实验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时,突然发现一个被他忘记清理的培养皿。 这个培养皿已经放置了几天,本来应该布满细菌,但奇怪的是,皿中的某些区域却空无一物,似乎细菌已经消失了。 他仔细观察,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培养皿中的某种霉菌引起的。这种霉菌看起来很普通,但却在细菌周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无菌圈。 弗莱明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一种能够有效杀死细菌的物质。 他兴奋地将这种霉菌分离出来,经过仔细的化学分析,他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霉菌中的活性成分,并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虽然弗莱明意识到青霉素的重要性,但他面临着如何大规模生产和分发的问题。霉菌的提取过程非常复杂,而且产量极低。 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将这一发现转化为现实的救命药物。因此,他将青霉素的研究公开,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和制药公司加入这项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科学家接手了青霉素的研究工作。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提升,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出现不仅在战时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还使得许多原本无药可治的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 #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