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重庆曾经流行的房屋打包citywalk291

鼎霄吴同学 2024-09-20 23:17:21
吃饭可以打包,修房子也可以打包,你知道啥意思吗? 说起重庆城里人小时候住的房屋,基本都是国企或者企事业单位家属院,因为那时候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房。家属楼从五十年代的平房,到六七十年代的筒子楼,都基本是公用的厨房厕所(除了江北合作村或者双碑苏式小红楼这种给苏联专家修的楼是相对独立的套房,有自己的厨房厕所),而且房屋隔音效果差,个人隐私没有太多保障,不但隔壁吵个架骂个人声音大一点都听得清清楚楚,还不防水,因为是预制板或者竹条楼板,楼上一盆洗脚水分分钟下雨到楼下。 进入八十年代,改开大潮拉开,人民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一些效益好的国企开始修建独立套房,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甚至三室一厅,有自己的厨房厕所,干净卫生,砖混结构,隔音效果也好得多。当然,大规模修建这种独立套房家属楼是在1986年之后,比如我小时候住的鹞子丘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修这种楼房的。 大约从1981年开始,好些国企就开始了,比如江北九村的江陵厂搪瓷厂家属区,巴南道角机床厂家属区,以及这次的川仪五厂家属区。川仪五厂又叫电镀厂,应该是生产电镀仪器仪表的分厂,位置在澄江附近。这个厂目前已经注销,看样子是垮了。不过进去的时候看到厂区大门还是有门卫守着,应该是租给其他私人小厂在生产。 走过一个上坡,就能走进五厂的家属楼。这些家属楼有的修建时间比较靠后,有的就是1980年代初修建的,但准确地说,又不完全是八十年代修建的。因为我发现很多楼都有打包的痕迹。 什么是打包?这是一种通俗说法,就是把房屋面积加宽,每户直接在原来基础上多修一间屋。有人可能很惊讶,说还有这种操作?是的,在1990年代早中期的重庆,那时候房屋建设政策比较宽松,加上七八十年代年代修建的家属区都是砖混结构,比较容易扩大。因此在1990年代早中期那段时间,很多国企家属楼都在搞扩张,自己找施工队,从一楼开始到顶楼,每户人家都直接多出一间屋,有的顶楼甚至还在头顶再修一层楼,总之那时候的家属楼好多都在野蛮生长。所以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楼的最外面一片砖的颜色和里面不一样,那就都是打包的。有的是多修了个厨房厕所,从此不用再上公共厕所;有的是多修了一个卧室,一室一厅秒变两室一厅。神奇的是,这些扩建房居然都不是危房,还顶住了2008年的512,至今都还在正常使用。 目前这里面住的也大多是以前川仪五厂的老职工,一辈子奉献在厂里,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上海人没有回去。

0 阅读:1

评论列表

梁东东

梁东东

1
2024-09-21 14:57

对头,我82年出生就住的套房当年好像是道角机床厂才开始修的

小褂

小褂

2024-09-21 14:01

我19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厂矿企业,看到就觉得亲切

古柳

古柳

2024-09-21 14:06

不是叫背包吗 我外婆家就是 小三室变大四室 一卫变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