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这个名字,因为一本书,有了特殊含义,成了重庆这座山城的精神符号。
重庆本地人很多都知道罗广斌,杨益言写的《红岩》这本书,讲述大家小学课本里都学过的那些故事,我就不多讲,老一辈很多人还看过原著。后来大部分重庆的中小学生上学用的钢笔墨水,就是红岩牌墨水。所以红岩这个符号已经成了重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重庆北碚歇马镇上还有一个厂,也是用红岩来命名的,就是三线建设企业:红岩机器厂。
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大规模实施,江苏的无锡动力机厂,河南洛阳的拖拉机配件厂和北碚本地的北碚钢铁厂共同组建成红岩机器厂。这里面无锡动力机厂是主力,内迁职工1491人,还有家属1658人,全部从从江苏江阴坐船到重庆;而河南洛阳拖拉机配件厂内迁职工339人,家属304人,坐火车到重庆。在北碚歇马这个地方,和川仪厂以及浦陵机器厂的职工一起,为三线建设而奋斗。
红岩机器厂主要生产轮船内燃机和柴油发电机等各种工业用机器,在19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时代,东西不愁销量,而且还要支援亚非拉友邦,订单完全不缺。最鼎盛时期红岩机器厂职工加上家属上万人,配套一应俱全。有职工医院,子弟校(中小学),食堂,电影院,宿舍,礼堂等等,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小社会。那时候厂里都是三种方言,江苏无锡话,河南话和重庆话,既有区别也有融合,因为也相互交流通婚。
红岩机器厂在改开以及三线建设调整后,开始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论怎么变革转型,始终未能成功,最终在2005年宣告破产。一代国企大厂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从三线建设调整期开始,外地职工特别是江苏职工很多都回到了老家,留在重庆的越来越少,但也有很多已经在重庆结婚生子安家的职工就一直留了下来,成为了新重庆人。他们还说着正宗的家乡话,但也能听懂重庆话,有的还可以用比较地道的重庆话交流;而他们的子孙从小在重庆生活,更是成为了地道的重庆人,完全说一口流利重庆话,饮食习惯也变成了麻辣为主。我在当年红岩厂职工食堂门口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聊天,他就是无锡人,但也基本能用重庆话和我交流,他愤愤不平地吐槽以前的厂领dao,说就是他们那几个tan官把厂搞垮的。我发现这也是好多破产三线国企或老国企普通职工的心声。
前几年新闻说红岩厂要搞成文创园,结果现在看来完全没有成功,老厂房基本拆完,剩的租出去给私人开小厂,只有家属区还基本存在。房屋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为主,住户倒是不少,房租也便宜。


















e?冲鸭
最先说这边要动工,结果一直荒废着
超人玲子
现在留下来的家属村是野猫岩那一片吗?原来厂医院旁边和对面的家属楼不知道还在不在
Zakka
我家在化龙桥,不记得是什么厂了,博主能说说吗,我一岁多就离开那里了,8.9岁回去过一次,很怀念